2024年08月23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以旅游促进交流融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之一,同时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手段。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指出,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基于此,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以旅游深化交流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发展民族地区旅游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

民族地区旅游是指以民族地区的文化、风俗习惯和自然风光为依托,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和了解的一种旅游形式。其特点主要包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特色活动的可参与性等。旅游本身作为一种促进群众在共同场域中接触、互动的场景,能够有效推动群众在空间流动中实现经济、文化等层面的交流与融合。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带来的特色文化体验、特色旅游产品等,有助于各族人民在旅游空间中实现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参与民族地区旅游活动,游客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例如,游客通过旅游活动,可以参观古老的城镇和历史遗址,感受悠久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如在新疆喀什这座古城,游客可以漫步在充满特色风情的老街,游览精美的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品尝地道的美食,欣赏当地的音乐和舞蹈。在这里,民族地区旅游不仅是一种观光活动,更为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二、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民族地区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进步。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民族地区居民可以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时,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还促进了当地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为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做出积极贡献。

三、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民族地区旅游活动中,展示各民族独特的文化、风俗和生活方式,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进行深入了解和体验。游客通过亲身体验民族节庆活动、民族歌舞表演、民族手工艺制作等,直观感受各民族文化魅力。例如,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与和体验,增强游客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征的理解。

通过开展民族地区旅游活动促进文化交流融合

当前,我国新疆、云南、广西等民族地区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建设和发展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区。为了让民族地区旅游成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各地区需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夯实旅游发展基础,大力推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一是强化民族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除了交通基础设施、餐饮基础设施外,地方政府应着重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例如,在旅游区内建设现代化的旅游接待中心,提供全方位咨询服务;增加高质量的酒店、民宿和餐饮服务,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二是开展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挖掘与保护。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等,这些资源是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文物古迹、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防止其在开发过程中受到破坏。同时积极推动保护性旅游项目开发,通过举办民俗节庆、文化展览等活动,展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三是实施各类利好政策。一方面,地方政府应积极通过财政拨款,为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需积极引入社会和个人资本,通过减免税收、降低税率等方式,吸引企业和个人投资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

第二,创新旅游发展业态,全力提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水平。一是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地方政府应主动挖掘本地区的民族文化内涵,通过品牌化运作,将具有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旅游资源转化为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同时与本地旅游企业合作,运用现代媒介和数字技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近年来,新疆着力打造“新疆是个好地方”文化旅游品牌,打开文旅融合新格局,围绕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等,大力挖掘、整理和开发相关史料、遗址遗迹及活态遗产,并积极融入旅游景区建设中,让广大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了解新疆历史文化,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是开发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应达成共识,注重挖掘各民族的独特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并将其融入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以此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喀什利用“新疆是个好地方”的品牌效应,围绕丝路文化,融入文旅产品开发中,土陶街区、花帽巴扎、铜器巴扎等特色旅游区相继建成,从百亩胡杨林到千年古城区、从本地奶茶到沙漠咖啡,全方位培育喀什文旅IP,既增强了游客对喀什地区文化的全面了解和体验,也强化了各民族文化的互联互通。

第三,提升旅游发展质量,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一是发挥民族地区旅游的经济功能,引导民族地区群众参与旅游业发展。地方政府应通过培训提升旅游从业者的服务技能和管理能力,让他们成为旅游发展的直接受益者。随着当地越来越多的群众从事旅游经营并提升生活水平,旅游为民、旅游富民的意义不断展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也得到夯实。二是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人口的流动和交流,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各地方应通过统筹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城乡建设及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让各民族人口在本地流动汇合,形成各族群众共居、共享的社会环境,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三是发挥民族地区旅游的教育功能,让景区景点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课堂。通过设置详细的文化展示和解说牌,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项目,开设专题讲座和教育活动,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此外,旅游景区需要通过加强对导游的培训,提高其文化素养和解说能力,以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和历史知识。(武威利,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2024-08-23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97147.html 1 以旅游促进交流融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