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6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路径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文化自信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创新的深层动力。文化自信是指文化主体对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价值深信不疑,并以此为基础展现出自信态度。它强调主体对本国、本民族或本团体产生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和文化成就持有的积极自信的态度。文化自信的构建能够帮助个体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确立清晰的身份认同,增强对所属群体的归属感。这种认同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能减少文化冲突带来的心理压力,促进个体的心理安全感,同时也能帮助个人了解并珍视自己的文化背景,提升个体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当个人相信自己的文化拥有独特价值和贡献时,这种信念会转化为面对挑战时的内在力量,从而让人们在遭遇逆境时能够从文化传统中汲取力量,以更积极的心态应对困难,促进心理韧性的提升。

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宏观背景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既是战略高度上的长期任务,也是培育符合时代需求的健康社会心态的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均以深厚底蕴和独特价值,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指南。高校应积极挖掘并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深刻内涵与核心精神全方位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之中,开辟一条融合中华文化与心理科学的教育新路径。

要贯通文化传承与理论教育,培育大学生健康心态。首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理论课程中,比如通过分析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顺应自然、墨家的兼爱非攻等,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中关于人际和谐、自我修养、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智慧,以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支撑。其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茶艺、武术、戏剧表演、红色展览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在团队合作和艺术创造中培养良好的社交技巧、情绪调节和自我认知能力。再次,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也可引入典型人物故事,特别是那些展现坚韧不拔、乐观向上品质的英雄、榜样,结合他们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共鸣中学习如何在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心态。利用课堂讨论、学术沙龙、网络论坛等形式,鼓励学生围绕文化自信、心理健康等主题展开讨论,分享个人心得,通过思想碰撞加深他们对文化价值的理解,同时也锻炼其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最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探索。借鉴国际先进理论与实践,注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发适合中国大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例如,结合中医养生理论,教授学生通过调整饮食、作息、运动等习惯来促进心理健康。

要融合中华文化与校园文化,营造健康和谐校园环境。首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校园内设立或改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区域,如古典园林、书法角、茶艺室、雕塑等,为学生提供日常接触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所,使其在休闲娱乐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定期举办如传统节日庆典、诗词大会、民乐演奏会、红色情景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校园剧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亲身经历和互动,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喜爱,增强文化自豪感;在校园公共区域设立文化墙、电子显示屏等,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师生创作的文化作品、心理健康小贴士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环境。

其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课程,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开设《儒家思想与情绪管理》《道家智慧与压力缓解》等特色课程,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心理健康的相关理念,引导学生从中寻找心灵慰藉和生活智慧;也可以邀请国内外学者、艺术家来校交流,举办文化讲座、开设工作坊,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尊重,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见解,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

最后,整合校内外资源,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与地方博物馆、文化馆、红色纪念馆等机构合作,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参与社会实践,拓展第二课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支持成立文化社团和心理健康协会,如国学社、茶艺社、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等,通过社团活动自主探索、传播和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关注和促进校园内的心理健康体系建设;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文化传承活动,如进社区教授书法、国画,或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推广,让学生在服务中学习、在传承中成长,增强社会责任感。

要创新评估体系与师资队伍建设,培育兼具文化底蕴与良好心理素质的新时代大学生。首先,建立一套符合文化自信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该体系应综合考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文化认同感、社会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多个维度,通过问卷调查、行为观察、项目评价等多种方式收集数据,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同时,评估过程应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认识到自身在传承文化与维护心理健康方面的进步空间,从而激发其内在动力,促进全面发展。其次,师资队伍建设是文化自信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文化素养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特别是提高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理论结合的教学能力,确保每位教师都能成为文化传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导师。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不断吸收新知,同时也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如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分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与策略,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

(任胜涛,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生成机制及干预研究”(编号:2023YB0248)。

2024-06-06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95464.html 1 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