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家风家教建设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强调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创新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着力点,通过家风家教建设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具有实践性的课题,两者的有机融合有助于促进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构建互联互通的优良家风家教传播模式。家风文化的传承不单单是理念上的灌输,更应该在社会范围内将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第一,借助媒体技术搭建传播平台,不断凝聚和转化具有地域特征的家风文化,发挥新媒体资源在家风建设中宣传推广与社会化服务之间的关键桥梁作用。第二,实施家庭文明创建行动,包括深化拓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启动实施“绿色家庭”创建行动,创新设立“家风家教主题宣传月”,打造家风家教宣传展示品牌活动,推出系列展现好家风的文化产品,命名一批家风家教实践基地。第三,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依靠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作用。一方面,以家风家训为载体,注重发挥党员干部在基层治理中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聚焦红白理事、孝老敬亲,深入开展文明家庭等活动,把培育好乡风好家风融入乡村振兴各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带头“革陋习、树新风”,积极引领乡风、家风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发挥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功能、连接群众的纽带作用,发动村干部、党员志愿者等基层力量通过“家风集中学”“干部入户讲”等形式营造良好氛围,进而保障家风家训培育传承和基层治理有序推进。

构建立足本土的基层治理发展模式。注重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挖掘家风文史资料,从本地人文历史、地域文化中挖掘家风资源,将家风资源转化为推动基层治理的能量。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本地特色家风文化。可以利用文化礼堂等平台,组织整合本土文化史,讲好本地家风故事,大力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开展家庭典型选树活动。开展“最美家训家规”评选活动、家风主题宣讲活动,通过晒家风、讲家史,讲述百姓身边的“最美家风”故事,从孝亲敬老、爱岗敬业、家教典范、家风传承等方面,全方位、多维度呈现家风文化。另一方面,基层组织应该坚持以自治为基础,推进家风建设与公民自治实现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互促互进。在村民主体上,设立家风建设奖惩措施。形成家庭家风考核与积分兑换制度,积分评定内容包括家庭文明创建、家庭服务等内容。利用“积分超市”,激励村民挣积分、评积分、比积分、兑积分,调动村民家庭参与本村事务管理,从家风建设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在村委主体上,首先要加强保障,设立家风教育专项公益基金,资助家庭教育促进、理论培训、基地建设、积分兑换等工作,对推动家庭教育的优秀研究者、传播者、躬行者给予奖励。推动本地家风融入当地基层治理,发挥好本地家风家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等章程规范的治理作用,同时利用好民主评议会、乡贤理事会等组织的基层治理作用,更好助推基层治理模式的本土化。此外,积极探索“家风家教+乡村旅游”新路径,增强民众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以旅游形象的提升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例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系统整合廉洁文化阵地资源、家风资源与农业资源等,建设“张家院子家风家教”实践基地,集旅游、家风家教宣传于一体,每年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

构建多元协作的基层治理共建模式。采用政府牵头、社会协同的运作模式,在充分发挥政府公信力的基础上,扩大社会服务范围,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家风建设的主体不仅仅是广大居民群众,更要纳入高校、政府机关的专家、学者,使家风建设保持正确的方向。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建立社会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共建机制,构建稳定的关系网络和互动实践机制,增进社会主体对家风理念的认同。高校和科研院所具备完善的理论研究、教学课程体系、人才资源等优势,由教授顾问、科研院所研究员、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共同组成师资队伍,结合当下形势对家风文化进行研究,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化资源,形成线上资料库,推动研究成果高质量转化,为家风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智力支撑。另一方面,要助推家风文化进校园,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点,开展“家风实践日”等家校互动活动,掀起传承优良家风热潮,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协同的家风教育网络,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改善家风氛围,传递和谐家风。

构建立体全面的治理成效评价模式。家风赋能基层治理需要建构起行之有效的基层治理评价系统,依托立体全面的“家风测评体系”,从三方面对家庭家风建设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第一,村民幸福感评价。主要考察村民家庭关系改善、家庭矛盾化解、家庭幸福感提升情况,对家风教育的成效展开评价。第二,优秀家风传承评价。主要考察下一代教育情况,关注家庭子女成长成才问题,对家风教育助力学校教育、促进青少年成长的成效展开评价。第三,品牌效益评价。主要考察招商引资数量、企业入驻情况,对文化品牌建设与乡村区域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同频共振效果展开评价。

(陈桂花,副教授,榆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研究”(编号:2023-CX-RKX-019)阶段性成果;榆林市科学技术局项目“红色家风融入榆林干部党性教育的关键技术和实践路径研究”(编号:CXY-2021-98)阶段性成果。

2023-12-22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85013.html 1 家风家教建设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