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中华
一座村庄,既有时光遗留下来的古朴沧桑,又有扑面而来的都市现代化气息,古老与新潮如同悖论般处于同一座村庄里,却又相处得那么和谐、融洽。走进皖南黟县丰梧村,我试图从陈旧斑驳的徽宅大院与宽敞明亮的酒店夹缝中,甄别这座村庄新旧嬗变日渐模糊的轮廓。
古朴是岁月留给丰梧村永恒的印记。这座坐落在黟县西部盆地的古老村庄,有着典型徽风皖韵的肌理与色调。古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相传唐代高僧泗洲大士募缘而建的泗洲庵就位于村后山麓。宋代,丰梧村属黟县怀远乡丰乐里,里以丰溪而名,丰口即里正所在地。明代,里改为都,丰梧称作“古黟十二都”。由于此地处在古黟县城通往西部的山区交通要塞上,境内古道是附近山民上山砍柴、采摘山货的必经之路。民谚有云:“十二都,垫末脚,不是驮柴就驮料。”村中现存古宅多为明清建筑,粉墙黛瓦,耸立着高高的马头墙。有一栋古宅样式很特别,上部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下部却出现罗马柱造型。这种融入西洋风格的建造方式,在整个徽派建筑中极为少见。徽州文化虽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单元,但这里已然飘荡着开放包容之风。
徽州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崇文尚学,丰梧村也不例外。这座如今只有500多户的村庄,历史上曾经出了一名进士、两名举人。其中,王圭是明代永乐年间中的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丰梧村至今能找到其故居遗迹。两位举人,一位是王家瑞,清咸丰年间举人,历任直隶永平、东明知县。光绪年间水灾,他捐棉衣数千套以赈灾民,经抚台奏请嘉奖“乐善好施”,并建石牌坊于丰梧故里。另一位是王徵瑞,光绪庚子科举人,因丁忧守孝,未能赴京参加殿试,后来留在家乡私塾教书。乡贤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古老的香榧树下,涓涓流淌的丰溪水边,曾经留下过贤达们的足迹。他们给古村带来的不仅是显赫一时的名声,还有留存于古村丰厚的文化底蕴。
如同春风唤醒了村庄,今天的丰梧村吸引游人目光的,除了一栋栋古老的徽宅大院,还有充满新潮气息的新型农场、造型别致的乡村酒店、有着浪漫风情的酒吧、风光旖旎的房车宿营地等。各式各样的新业态、新设施、新时尚,像一件件色彩斑斓的衣裳,不仅让古村换上了新装,也给沉闷的村庄注入了活力,带来一片生机与希望。
位于村前的朴蔓农场,遍地的油菜花开得奔放、热烈。在皖南平原地带,4月油菜花基本凋零,而这里正迎来盛花期,正所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游人在绿色田埂中徜徉,在齐腰深的花丛中拍照,乐而忘归。
从油菜花地回到农场接待大厅,这里有酒吧、茶社、网吧、书屋,还有农场开发生产的米酒、红茶、糕点等各种产品品鉴体验区。室内正播放着舒缓的乐曲,恰如抚慰心灵的天籁,让人顿感身心愉悦,神情怡然。
农场的主人是一位曾在英国伦敦留学的“海归”。两年前,他以三产融合为理念,利用村中的抛荒地、老酒厂、老茶厂,建起多种新业态。传统的农耕文化与现代工艺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村民们眼前一亮,山窝里的“土鸡”,原来是一只只“金凤凰”。这两年,朴蔓农场举办的“丰溪河畔迎秋收”丰收节、无名初乡村酒店举办的“丰梧花开,陌上清音”音乐节等一系列新潮时尚的活动,不仅让当地村民大开眼界,也吸引着各地的旅游观光客。
一半是乡村,一半像城市。新与旧、古与潮,犹如一张亮丽名片的两面,印刻着丰梧村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