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7日
第02版:旅游报02版

探讨沿线国际合作 描绘“诗和远方”愿景

——第五届“一带一路”旅游论坛综述

□ 本报见习记者 魏彪

近日,由东盟经济、文化和旅游研究中心,中亚文化和旅游研究中心,马来西亚管理与科学大学,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和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北京旅游学会等支持的第五届“一带一路”旅游论坛在线举办。

本届论坛以“疫后‘一带一路’旅游开放与合作”为主题,来自中国、马来西亚、匈牙利、乌兹别克斯坦、赞比亚、伊朗、印度、塞尔维亚、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专家学者发表主题演讲,共同探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产业开放合作的相关策略。

推动交流互鉴 增进民心相通

近年来,“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合作质量越来越高,交流互鉴越来越频繁,民心相通越来越深入。

“旅游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路径,也是各国人员加强交流了解、巩固中国与‘一带一路’各国民心相通的重要方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院长计金标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秘书长李宝春认为,旅游是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民众加强沟通、增进友谊的幸福工程。促进“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交流互鉴、高质量发展,应从重塑城市旅游发展新理念,因地制宜开发特色旅游项目;汇聚各方智慧力量,推进旅游业创新合作;依托联合会平台优势,提供全方位、系统性、多样化的会员服务等方面努力。

和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赛甫鼎·艾拜表示,文化和旅游产业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事业中,发挥着天然的“润滑剂”和“升华剂”的作用。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域,要积极培育文化和旅游专业人才,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北京2022冬奥组委会高级专家、匈牙利奥委会国际部原部长拉兹罗建议,中国可面向欧洲游客等有针对性地设计项目,因地制宜地利用好奥运场馆,更好吸引欧洲游客。让旅游更好发挥沟通民心、交流互鉴的桥梁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四处负责人马庆斌建议,探索开通国际旅游班列,打造“一带一路”旅游开放和合作的新载体。在推动国际旅游班列发展时,先要充分了解各国旅游班列的发展趋势、国际旅游班列沿线国家跨境旅游法规政策,还要积极学习借鉴国际旅游班列的典型经验等。通过搭建国际旅游班列这个特色纽带,增进各国民间交往、民心相通。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博扬·拉里克认为,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落实,推动交流互鉴,增进民心相通,就要紧紧抓住政策协同、设施连通、贸易畅通、金融一体化、人际互通“五大支柱”。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黑客·霍西莫夫以费尔干纳河谷为例分享了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落实的心得体会。他提出,沿线各地应基于所在地地理位置、资源特点,既突出特色又融入全局,和而不同。

把握发展机遇 助力行业复苏

论坛期间,有关专家学者对“一带一路”旅游开放与合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分享了实践经验,尤其是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对把握发展机遇、推动行业复苏提出了建议、作出了展望。

马来西亚管理与科学大学管理研究生院副教授艾哈迈德·拉斯米·阿尔巴特认为,旅游业在促进地区和平、带动就业、助力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旅游业逐步复苏,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分析旅游者行为、推荐旅游套餐、呈现旅游者关注热点等,帮助旅游企业恢复发展。

“独行快,众行远。未来中非旅游合作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论坛期间,赞比亚大学“一带一路”联合研究中心联合主任刘昭表示,中非旅游合作既有机遇也有挑战。非洲有着壮丽的美景、多彩的人文,对中国游客有着较大吸引力。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院长谢朝武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旅游安全依旧具有挑战,可从合作需求、合作主体、合作产品三方面加强交流,构建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安全保障体系,以及涵盖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的多元合作主体。

印度尼赫鲁大学教授桑杰·库马尔·潘迪关注了印度与中亚旅游合作。他认为,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印度采取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及时调整了入境旅游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乌兹别克斯坦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印度和乌兹别克斯坦有很好的旅游合作前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教授王兴斌认为,新的疫情防控形势下,出入境旅游应齐手抓、同开展,有条件有能力的景区景点应该分批有序地恢复起来,做好国际旅游的相关工作,对外打造康泰中国、平安中国的国际旅游形象。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副校长邹统钎从旅游、教育、体育、语言等维度探讨了旅游开放与合作,并建议应继续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加强开放,通过推动旅游发展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向深入合作,共促国际旅游复苏。

促进开放合作 共创美好未来

放眼未来,开放合作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与会专家学者纷纷认为,应持续深化旅游领域合作,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鼎鑫认为,面向未来的“一带一路”旅游合作与发展,中国应以自身的稳定性带动地区稳定,应从拓展交流、凝聚共识,开阔视野、深入研究,培养人才、夯实基础等方面促进地区合作与交流。

“‘一带一路’背景下,文旅融合赋能共同富裕。中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值得与沿线国家分享和交流。”浙江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环宙表示,浙江通过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产生了很多生动的文旅案例,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未来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教授吴殿廷从中蒙俄旅游合作现状和前景方面展开交流。他认为,下一步,中蒙俄旅游合作应兼顾务虚与务实、关注地方推动和企业联动、进行点状突破 (口岸、重点合作区、中心城市联动)和线上推进(边境线、交通干线、自驾车游线),共创美好未来。

“展望未来,中国市场开放是中亚旅游发展的重要机遇。”邹统钎认为,下一步,中亚国家应加速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市场开放,提升过境免签与航空旅客过境免5天签证等政策。此外,还可开发低成本航空、开通旅游专列等。

广州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郑春晖以广州十三行与海丝之路全球数字博物馆为例提出未来发展建议,“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应注重数字时代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与管理,深入推进数字时代的新空间形态研究,推动数字技术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分享了“一带一路”出入境旅游市场报告。她分析道,“一带一路”出入境旅游合作潜力巨大,各方有着较强的合作意愿,下一步,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美好合作愿景将逐步变为现实。

2022-12-27 魏彪 ——第五届“一带一路”旅游论坛综述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76756.html 1 探讨沿线国际合作 描绘“诗和远方”愿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