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林防
夏日的太行林虑山苍翠欲滴,绿浪滔天。乘着徐徐山风,沿着陡峭山坡拾级攀登,来到半山腰。松柏掩映下,一渠清水绕山奔流,让人不由得忘记了登山的疲惫,心情也舒展开来。
山上有渠,在山下已是满心向往,真正见到它,更是惊叹不已——它不是想象中的小水渠,而是一条缠绕在茫茫太行陡峭山崖间的人工天河。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红旗渠。
沿着渠岸走,绕着群山行,同行的人打着红旗,唱起红歌,铿锵前行,构成一幅人在景中游、亦是景中景的美丽画卷。触景生情,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仿佛看到了当年开山修渠时满山猎猎招展的旌旗,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开山炮声、叮叮当当的锤钎撞击声,劳动号子一浪高过一浪……
196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借着元宵节的喜庆和吉祥,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毅然决然将红旗插到太行山上,吹响了劈山修渠、“引漳入林”的战斗号角。满山红旗漫卷,人人斗志昂扬,人也成了红旗,要修建的引水渠也成了红旗。“红旗渠”这个名字一经喊出,就响彻太行山巅,传向四面八方。
红旗渠注定是不平凡的。在那个极其艰难的年代,林县党员干部群众苦干追梦、大干筑梦、巧干圆梦,用勤劳、智慧和双手削平一个个山头,凿开一孔孔隧洞,架起一座座渡槽,终于建成长达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引来祖祖辈辈期盼的“生命水”“幸福水”,打开了通向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大门。
渠水奔流,滋润山田,滋养百姓。这是修渠人的初心,更是红旗渠的使命。红旗渠在践行使命中成为风景,也成为丰碑,被周总理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项水利工程有这么多光环,这是不多见的,为什么?因为它是一条精神长河,满载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有人说,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修建红旗渠也绝非易事。而在那个物质匮乏、极其艰难的年代,林县人民建成了人工天河,这里面,精神的力量尤为重要。
满怀敬仰之情,漫步在太行山腰,眼前的红旗渠犹如一条“水飘带”,盘旋于陡岩峭壁间,与“雄、险、奇、秀”的太行山自然风光巧妙结合,绿水青山与渠岸相映成趣。红旗渠让太行山显得更加雄壮、更加险峻、更加奇特、更加秀美。山的雄壮,直观地展示着红旗渠工程的浩大;山的险峻,无声地诉说着修建红旗渠的艰难;山的奇特,彰显着修渠人的智慧才能;山的秀美,映衬着红旗渠的婀娜与妩媚。
顺着“水飘带”一路前行,来到红旗渠的“咽喉”青年洞,身临其境感受到“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雄壮豪迈。跟随着奔流的渠水,行进至红旗渠分水苑,走进红旗渠纪念馆,聆听那扣人心弦的难忘岁月,听到动情处,不由得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内心涌起满满的正能量。
青山不墨,渠水长流。红旗渠是一条流淌不息的精神长河,满载共产党人的信仰、初心和使命,流向幸福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