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庆祝端午佳节,充分展示兴化市非遗资源、生态旅游、体育运动品牌形象,6月2日,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举办的“体育彩票·苏航杯”第十四届乌巾荡龙舟大赛、“相约乌巾荡、共享米粽香”2022端午·粽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活动开幕,赛龙舟、裹粽子、赏非遗……丰富的文化、体育、旅游活动,为市民、游客带去了难忘的端午记忆。
端午活动精彩纷呈
6月2日上午,兴化市乌巾荡湿地公园门前的广场上,200多张桌子排列成阵,糯米、粽叶、五谷杂粮等整齐摆放在桌上,这里即将开始一场有趣的裹粽大赛。来自全市各界505位代表,组成28支队伍参加了本次比赛,参赛者中有省运健儿、文艺工作者、巾帼企业家、社区工作者等。兴化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贵善宣布裹粽大赛开始,兴化市政协副主席刘玲洁应邀参加了本次活动,他们与505名代表一起弘扬端午文化,参与裹粽子并赠送给嘉宾和游客。
裹粽大赛结束后,上演龙舟赛前仪式。随着音乐声响起,上百名演员组成的方阵缓缓步入会场,诵祭文、点龙睛等,表演的每个环节都精彩纷呈、气氛热烈。
兴化市委副书记、市长殷俊宣布第十四届乌巾荡龙舟大赛开赛,顿时,岸边锣鼓喧天、彩旗飘扬。19支龙舟队在鼓点节拍的指挥下奋勇争先,赛道上水花飞溅,队友之间同心协力地抡动船桨劈波斩浪,演绎着水面上的速度与激情。观赛群众在岸边助威呐喊。经过激烈比拼,最终开发区龙舟队力拔头筹,获得本届龙舟大赛的冠军。
除了龙舟赛、裹粽大赛,主办方还在活动现场准备了手工编绳、虎头鞋、钩针、手工花等非遗技艺展示,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以节会友弘扬传统文化
为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活动主办方还专门邀请文史专家李劲松现场解说“粽文化”。“相传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后来,又用艾叶包裹糯米,再绑以五色绳,这就有了粽子。”李劲松的介绍,让现场不少观众对兴化的“粽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去年端午前夕,央视《端午至味》栏目组到兴化拍摄了“金钱”粽子,并在央视一套播出,引得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学习探究兴化“粽文化”,大大提升了兴化的知名度。
值得关注的是,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次裹粽子大赛的原料,是由兴化市供销合作总社和农产品品牌中心提供的,全部选用本地农产品公用区域品牌绿色有机食品。一场有趣的裹粽活动的举办,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也宣传了兴化好生态、好大米。
端午竞渡在兴化有着悠久的传统,有根有源,脉络清晰。本次乌巾荡龙舟大赛上,兴化市副市长刘汉梅向现场观众、游客介绍了赛龙舟与兴化的历史文化渊源。她表示,端午节赛龙舟是兴化的传统习俗,明时《兴化县志》记载,兴化先民端午“龙舟竞渡”纪念屈原。
值得关注的是,兴化的端午竞渡还融合了非遗项目。2008年起,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深厚文化底蕴,放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兴化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的效应,丰富群众节庆文化生活,兴化恢复竞舟活动,并将其定名为乌巾荡龙舟大赛。该项活动历经14年的打磨,已经成为江苏省优秀群众文化活动重点项目,是兴化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文化强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撑。
促进文体旅深度融合
当前,文旅融合成为旅游业发展“增效器”。在大力推动花海经济的同时,结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兴化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对垛田、垛林、垛城精准保护,对金东门、银北门、水西门,以及明清一条街、文峰塔、龙津河、昭阳陵等系统规划,逐步恢复昭阳十二景,以两令三相、板桥故里、水浒摇篮等历史文化IP为依托,精心打造城区历史文旅片区。兴化持续丰富千垛菜花旅游节、郑板桥艺术节、施耐庵文学节等重大节庆活动的内涵内容,通过节庆活动的举办深入挖掘民俗文化,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借助并结合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用好用足茅山号子、锣鼓书、淮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人文水乡。
将历史文化活化,并融入生活中,以文化赋能,打造现代城市文旅新形象,这是兴化在文旅融合上的探索。如今,八字桥文旅休闲街区、银北门“品蟹一条街”已盛装启幕,夜游街区进一步完善,5家“昭阳里”文旅空间、全市10个“剧场”也全面开花,包括千垛景区、李中水上森林景区、万达广场、吾悦广场、博物馆、昭阳剧院等。兴化还将民俗、地方戏曲从舞台搬到了景区、商圈,不断丰富观赏体验与互动游乐,让市民、游客更便捷地感受到地方文化民俗和淳朴风情,展现鱼米之乡的新面貌。 (兴旅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