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曙霞
杭城,京杭大运河边,水声拍打,灯光闪烁。
正是四月好春光,桃红柳绿,沿河而来。暗夜的掩护下,花儿簇簇,柳枝纤纤,轻轻的香,淡淡的香,若云,似雾,如雨,细细密密,成群结队。
站着,静静地站着,运河的码头,人儿三三两两。散步、赏景、交谈,桨声灯影,游船画舫。漫漫光阴,在运河两岸埋下哪些伏笔?历史的纹路在哪一棵树上刻过痕迹?
身下的河,苍老又年轻。切开它的断层,改革的肌理如树的年轮,疏疏密密,圈圈层层。运河有御码头。风吹过“御”字,轻轻吐出,慢慢拂过。想象伸出纤细的藤,沿着50多米的浮雕,攀爬。
大运河起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如今的它,披挂春天,清新可人。走在运河边,一步一景,步步皆景。远处,一座巨大的乾隆画舫缓缓而来,舫里轻歌曼舞,舫外灯光闪烁。近处,一座座桥横贯运河之上,江涨桥、卖鱼桥、拱宸桥、大关桥……
“一叶渔舟吞暮景,夜来江涨平桥。”说的可是江涨桥?江上暮雨潇潇,江中渔舟唱晚。古老的运河人家,陷入晚来的和风细雨之中,灶火明亮,鱼香扑鼻。
河上到底有几座桥?没能去细细地数,但每一座桥都如一位睿智的老人,默默弓着腰,走过日日月月,走过风风雨雨。历史的褶皱,一年年增添,仿佛战士身上的枪伤,一道褶皱,一道功勋,没有桥,哪来的岸?桥是纽带,是联结,是弯弯的虹。
河在脚下,风在身上,变迁的足音,在每一座桥上,步步回响。
卖鱼桥的鼎沸,大关桥的凛然, 拱宸桥的气魄……一座桥,一首歌,一阕词。迎来送往是桥的文字,风吹雨落是桥的内容。读懂桥,读懂河,每一个章节,都不容小觑。
一艘载重的船,稳稳行驶,穿过夜的黑,穿过灯的桥。
这些年,船也在变化,从人力背纤的“纯手工”船到机动船再到科技船,有多少人事在悄悄置换。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如今都一一实现,船用上了AIS、视频监控、高频设备,各种生活设施也十分齐全。
多少船儿,穿过桥。多少人儿,走过桥。丝绸、茶酒、粮食,在桥下,在桥上,往返穿梭。桥与河,河与桥,相偎相依。桥见证河的变化与新生。
追着风,沿着河。岸上的房,成片绵延,粉墙黛瓦,古色古香。灯火阑珊处,人来人往。伞、扇、刀剑博物馆,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小河直街,桥西历史街区,大兜路历史街区……
一路风景在灯火中闪烁,一条内容丰富的文化长廊,如书册,缓缓而翻。慢慢浏览,每一页皆可细细寻思,每一篇皆可慢慢品味。
一杯茶,一段曲。坐河畔,赏夜景,风送来阵阵花香。运河之上,星光斑斓。一艘画舫,水中划过。一船的人,闻着花香,品着香茗,听着风声,欣赏运河两岸的美丽风光……
天上的月儿斜斜晃,水中的影儿轻轻摇,满河的星星跳着舞。话语,落入河中,缤纷含香。河中跃起层层喜悦的浪,如人们脸上的笑,爽朗明净。
时光,凝聚成河,展成风中的翅,飞过天,飞过水,飞过桥,飞过两岸的粉墙黛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