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毅强
作为中国大运河遗产构成的重要节点之一,浙江海宁长安闸是嘉兴市域内至今留存的宋代遗构。
少时我就听过这么一句话:“坍掉长安坝,淹没吴江塔。”说这长安坝一坍塌,犹如黄河决堤,连远在江苏吴江的宝塔都要淹没。是人们的夸大其词、危言耸听,还是长安坝真有如此强大的威力?其实,长安坝有此性命攸关的作用,是海宁的地理特点决定的。正如明钱塘进士陈善所言:“海宁于吴为陲、于越为首,地形最高,故境内麻泾、洛塘、长水塘诸水皆从北流。一从东北由淞泖趋沪渎江入海,一从正北过吴江趋向白茅港入江。俗固指吴江塔巅与长安坝址相并,则知海宁之地高于他郡,故海水一决注彼如建瓴,然嘉湖苏松之民其不胥为鱼鳖者几稀矣。”
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越水道崇长港(崇福至长安)开挖,这条连接崇福的塘河在当初是颇具战略地位的。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整治为江南运河的南尾段,史称漕渠,战略物资、边防需求、朝廷供给均需从这条水道往来运送。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筑起长安坝后,以坝为界,将长安西南区域河流划为上河,始称上塘河,属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明朝以后,大运河改道余杭塘栖,但上塘河仍“舟帆辐辏,昼夜喧沓”,不失为大运河的一条重要辅助通道。长安地处水陆要冲,北接石门大运河,南通县邑盐官上塘河,一时之间,舟楫齐发,帆影点点,商贾云集,成海宁西片一大重镇,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历史遗痕、文化绝唱。
南宋时,苏州吴县人范成大中了进士,这位号“石湖居士”的范先生,以善写田园诗而著称于宋朝诗坛。从苏州到临安,长安是必经之地,范成大被长安闸的景象震撼,在诗中写道:“斗门贮净练,悬板淙惊雷。黄沙古岸转,白屋飞檐开。是间袤丈许,舳舻蔽川来……”
长安的堰闸和坝,作为突出的水利设施,带给长安的不光有运输的繁忙,还有经济的繁荣。元朝的萨都剌在《宿长安驿》中写道:“坝北坝南河水平,客船争缆水云腥。乡音吴越不可辨,灯火满船如乱星。”夜色下的长安舳舻蔽川,泊岸缆船不可胜数,南腔北调交融汇集,万家灯火犹如天上落下的星星,不难想象彼时长安的繁华。
如今,长安镇还保留着长安堰旧址、上中下三闸遗址、闸河、清代“新老两坝示禁勒索碑”以及20世纪70年代的船闸管理用房等相关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