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24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找到生活本来的样子,就是诗意的栖居

——读稻田读书主编《借庐而居》

清代刘嗣绾有诗写桐庐:“一折青山一户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浙江桐庐这个地方山美水美,最初我是通过严子陵钓台、瑶琳仙境、垂云通天河、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这些景点走进桐庐的,但终究觉得有些走马观花,并未真正领略到桐庐山水佳境的精髓。稻田读书主编的《借庐而居》,为我们打开了另一种认识和体验桐庐的方式——到桐庐,是一定要住下来的。

《借庐而居》的“庐”,既指桐庐,又道出了“庐”字的本意——房屋、屋舍。这个书名取得巧妙。借民宿而居,走入山林,融入当地生活,方能体会桐庐的自然之美和田园野趣。

与其说这本书带我们认识了桐庐,不如说它带领我们探究了什么是诗意的栖居,什么是生活的美学,怎样去追寻理想。11位作者用美而流畅的文字,带我们探访了26家桐庐民宿,但作者们并没有将重心放在民宿本身,而是将他们所见的山林之美、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民宿主的生活方式、人文情怀、精神世界娓娓道来。

他们的文字如一条青溪,字句间即可听溪声哗然,看半山云雾,处处感受到如同散文诗一般的山水景色。光是听听这些民宿的名字,溪山深渡、云松涧、白云深处、静庐澜栅、独幽处、栖下、隐陌溪上,每一个都让人处城市之远,近山林之幽;再看看民宿房间的名字,惊雨、云空、山荡、雨前、清潭、竹隐、醉颜,落在纸上的每一个字,都带着山中才有的湿润和静气。

在《借庐而居》一书中,我们发现,我们努力追求和向往的美好生活,其实不过是最寻常的人间日常,吃饭、睡觉、喝茶、读书、山中步行,简单如斯,平常如斯。那些让我们感动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反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譬如“溪山深渡”李梅会书法,床头的册页、餐厅的菜单都是她用毛笔写的;譬如“白云深处”的大海路上偶遇两只小奶猫,被猫妈妈丢弃在草丛边,一直喵喵叫,就捡了回来养;譬如“厚院部落”的周青,立春时节带着孩子们一起包春卷,并且告诉他们,立春吃春卷又叫“咬春”,是中国的传统风俗;譬如“静庐澜栅”的小妤,举办了瑜伽、茶道、手作、养生等生活美学活动,让民宿不仅仅是一个住宿的地方;譬如“天空之城”的元子,在突然停电的夏天晚上,把蜡烛点起来,又调了几杯鸡尾酒,喊来民谣歌手弹着吉他唱起歌……

我拜访过《借庐而居》中写到的3家民宿,我记得住在郑城村“厚院部落”的那个夜晚,四面影影绰绰都是绿树,我枕着春水入眠,窗口一棵青柏,在夜雨中绿得发腻。虽然在民宿停留的时间不长,但那个春天留在脑中的印象与感触却是历久弥新的,山中一个小时,仿若山外半日,时间在山里变得缓慢,生命也被拉长了。

我是民宿爱好者,我住过莫干山、临安、丽水、南京、大理的民宿,但桐庐这般将民宿与山水诗意结合得如此恰当,让人仿佛住进了《溪山行旅图》《富春山居图》这些充满古意的画卷里。

书中谈论最多的就是“美”字。简儿说:“美是自然,不矫揉,不造作。”周华诚说:“美,从来不会带给人任何压力,一切都是舒适极了的,只是在一抬头,一注目之间,那美就缓缓地流淌于身边,流淌进你的心里了。”

我们寻找的诗与远方,也许并不在很远的地方,回归自然,找到生活本来的样子,就是诗意的栖居。

作者简介

何婉玲,作家,畅销书《山野的日常》《唯食物可慰藉》的作者

2022-02-24 ——读稻田读书主编《借庐而居》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3185.html 1 找到生活本来的样子,就是诗意的栖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