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你读过《茶经》吗?”
“没有,那是什么书?”
“那是用两千年的酿茶经验,写成的学术性茶饮论著,里面有对第一口、第二口、第三口茶的描述。写得真的很野,让人狂喜。”
这是凯鲁亚克在《达摩流浪者》里记录的一段对话。凯鲁亚克的朋友贾菲,形容《茶经》这本书很“野”。
这个词,初看扎眼,让人不解。在一般印象中,饮茶是一件如此顺服、温柔的事情,如何能与野性联系起来?
第一口、第二口、第三口茶的滋味?陆羽的好友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而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描写得更细致:“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可能由于误传,也可能贾菲出现了记忆偏差,误将这两首诗当作《茶经》的内容。然而,他说《茶经》“很野”的这个评价,却不能不说十分独到。
二
相传733年的一天,一名禅师在小石桥边,听到一阵雁鸣。他发现桥下面有一群大雁张开翅膀,护着一个婴儿。禅师便将婴儿抱回寺里收养。禅师因得“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为之起名陆羽。
也有人说,陆羽是“鸟之子”,故名羽。
长大后的陆羽,离开寺院,自谋生路,在一家剧团里当了戏子,成为一名丑角。后来,陆羽在《陆文学自传》开篇写道:“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已经被称为“茶圣”的陆羽,自我介绍第一句,就摆明,自己生于野外,长得丑,是个结巴。勇敢而真诚。离开剧团后, 陆羽便开始专心事茶,在茶的天地里,他找到了自己的天赋与激情所在。
相传同一条江里的水,他只一品,便能区分出不同地段的水质。有官员闻说扬子江中心的水煮茶佳,令仆人去取。仆人不小心将水洒漏,舀了岸边的水充兑。陆羽尝一口,便指出:“这是近岸的水。”仆人再去取水,陆羽尝后才微笑道:“这是江中的水。”时人感叹,人间相学事新茶。从此以后,茶道大行。
相传皇帝听说后,问陆羽在何处。旁人答曰,陆羽酷爱自然,遍游海内山川,品评天下名茶,难以知晓。大费周折,终于找到了陆羽,然后目睹了其茶技之精。于是愿将其留下担任宫廷茶师。
然而,陆羽双手一拱,谢过便转身回到野外。接着他开始专心撰写《茶经》。
三
他的《六羡歌》唱道:“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文学自传》中也写道:“常扁舟往山寺,随身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
在《茶经》中,他巨细靡遗地描述关于茶的种种,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茶的起源、采制工具、制作方法、制作器具、煮茶方法、饮茶方法、茶事的记载、产地、省略器具的方式)……
只有在这些细节里,他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获得心的自由。
四
回到开头的《达摩流浪者》。凯鲁亚克在艰辛徒步后,喝下了一口来之不易的热茶,然后,关于《茶经》作者对茶怀有的那种高亢而持久的激情,他有了一点点理解。
于是想到,《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这句话,可为之作注:“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胡一鸣 中国旅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