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18日
第06版:旅游报06版

蒲苑花开正芬芳

——记“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贾菊兰

□ 王文华

贾菊兰,一级演员,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副院长,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从艺30年来,她始终坚持内练基本功,外树新形象,积极创新表演程式,传承优秀文化,为蒲剧艺术传承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梅花香自苦寒来

作为“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贾菊兰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一路走来的热爱和坚持。

贾菊兰自小喜爱唱戏,12岁独自离家,考取戏剧学校,扎实的基本功为她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到运城市蒲剧团(现为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演出一团)工作后,她虚心求教,博采众长,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表演技巧,练就了流畅美观的水袖功、精彩绝伦的边唱边书等技巧。她坚持技为戏用,技不离戏,大大增强了舞台表现力,成为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州梆子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州梆子的传承保护单位,运城市蒲剧团曾走出武俊英、王艺华、吉有芳等蒲剧名家。“她们都是我学习的领路人。只要有空,我就琢磨前辈在用嗓、行腔吐字等方面的技巧和表演程式,通过表演体现人物角色的个性,让戏曲人物有血有肉有灵魂。”贾菊兰说。

贾菊兰坚持追求“唯真”的表演艺术境界。不管演什么角色,她都认真研读剧本,全面了解人物性格,进入人物时空和内心,力求自然展现人物的动作语言。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剧目《青丝恨》是贾菊兰“唯真”表演艺术的典型代表。在排演过程中,她左膝盖受重伤,半月板破碎。不顾众人的劝阻,她强忍病痛,坐着轮椅到现场参加排练,做不成动作就背戏练唱说词,无法站立就用手比画。手术康复后,她更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用短短两个月便完成了与节目的高质量磨合。在决赛舞台上,她凭借精湛的表演和委婉的唱腔,带领观众走进女主人公敫桂英的内心,带给观众极大震撼。

多年来,贾菊兰和同事们工作在戏曲演出第一线,在景区、学校、田间地头,经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仅2019年,他们就下乡演出280余场。

贾菊兰说:“河东人民喜爱蒲剧,蒲剧艺术更需要扎根基层,根植于人民群众。弘扬和发展蒲剧艺术,就要坚持与时代同步,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讲好运城故事。”

百花齐放春满园

2018年,贾菊兰担任运城市蒲剧团团长。面对剧团剧目老化、行当不全、人才流失等问题,她深感传承发展蒲剧事业任重道远,提出要以剧目建设促进人才培养。

此后一年多,在贾菊兰的带领下,运城市蒲剧团新创、重排、移植改编了《白沟河》和濒临失传的蒲剧经典《九江口》两出武打戏、《哑姑泉》《窦娥冤》等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剧目,使演出剧目发生了结构性变化。2019年,由剧团新创历史蒲剧《枣儿谣》改编的同名蒲剧电影获得第二届中国戏曲电影展“优秀戏曲电影”奖。全团上下潜心创作、苦练基本功蔚然成风,一大批年轻演员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剧团发展不能固守成规。贾菊兰带领演职人员走出去观摩学习,与有百余年历史的秦腔剧社易俗社建立合作关系,以排演蒲剧《三滴血》为契机,实现了蒲剧和秦腔的合作,为蒲剧艺术的发展和复兴注入活力。

剧团发展离不开人才,以戏推人、锤炼新锐势在必行。为了让年轻演员快速成长,贾菊兰勇做领路人、甘当铺路石,为青年演员压担子、搭台子、指路子。她认为,戏曲演员的舞台不应在耀眼的聚光灯下,而是应该沉下去,到基层、到人民群众中去。因此,全团演职人员在她的带领下,带上锅碗瓢盆和铺盖卷,走遍运城的沟沟坎坎,在田间地头为村民义务演出。

下乡期间,贾菊兰每天清晨带领大家苦练基本功,一招一式,精益求精,晚上演出结束后,她不顾疲惫,给青年演员排戏到凌晨是家常便饭。排新戏时,演员的每个发音、每个身段、每个眼神她都不放过,一点一点为其“抠戏”,将自己的舞台经验全面传授给年轻一代。

在运城市第四届文化“菊花奖”大赛上,为了给年轻演员难得的锻炼机会,贾菊兰主动做“绿叶”,出演不起眼的配角。在她的带动下,运城市蒲剧团扶携后学的清风渐成,许多有资历、有能力的老演员都主动跑起了龙套,让年轻演员挑起了大梁。

贾菊兰认为,舞台不是一个人的舞台,只有不断培养新生力量,才能进一步调动全团人员的积极性,才能让蒲剧艺术不断传承和发展下去。

如今,运城市蒲剧团后备人才梯队已颇具规模,青年演员褚晓丹、杜丽娜、段丛姗、张婷婷等在各类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特别是优秀花旦演员杜丽娜携《挂画》亮相央视戏曲春晚,向全国观众展示了精彩的蒲剧“跷功”特技,大大提高了蒲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花乘东风开更红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对优秀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加之媒体传播方式迅速变化,为传统戏曲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贾菊兰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以传承和弘扬蒲剧艺术优秀文化、赋予蒲剧新活力为己任。为颂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她创作编排了蒲剧戏歌《长江奔涌志凌云》《众志成城写春秋》等十余首作品。为弘扬关公忠义精神,助力运城打好“关公”文化旅游牌,她编创了历史剧《忠义千秋》。2021年,她根据河东真人真事新创的红色题材剧目《党旗飘飘》被列入山西省重点扶持剧目和向党的100周年华诞献礼剧目。这些剧目深受群众喜爱,充分展现了剧目创新发展的无穷活力。

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剧团处于停摆状态。贾菊兰提出了“让蒲剧上网”的想法,团里一呼百应。经过紧张的准备、排练,2020年5月10日,网络直播戏曲节目“空中蒲苑”在多个平台开启,首场便吸引了70余万名网友关注。后台数据显示,直播间观众不仅有运城人、山西人,还有许多来自宁夏、陕西、甘肃、天津等。

贾菊兰说,直播观众里还有许多年轻人,这让大家备感振奋。一年中,运城市蒲剧团进行了12场高质量直播,观众超过500万人次。观众数量规模之大、身份类别之全、分布地域之广,远超传统演出方式,为新形势下蒲剧的传播发展开启了“极速流量”模式。

在直播节目中,运城市蒲剧团还设立“扶贫助农”环节,邀请稷山县枣农现场推介稷山板枣;播放《游山西运城 读华夏历史》专题宣传片,让蒲剧为运城代言;在母亲节、护士节等节日,邀请援鄂医疗队的3名医务工作者登上直播舞台,讲述抗疫期间的感人故事。

“虽然直播并不盈利,但我们打算把‘空中蒲苑’一直做下去。”贾菊兰说,“在下乡演出过程中,我接触到许多党员,他们有担当、有作为、能做事,让我深受触动。艺无止境,我将和剧团人员一起继续努力,为蒲剧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2022-01-18 ——记“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贾菊兰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2375.html 1 蒲苑花开正芬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