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洁
每每回乡,走进汉水边这片山地,我总觉着有一种感恩的心不时从江面吹来:感谢美丽的汉水孕育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折转身又三千里北上,滋润干渴的北方大地……
梅苑(梅洁文学馆)就建在离汉水不远处的鲍沟村刺架岭,那里原本是祖母的老屋。祖母、父母曾与这片山地、这处老宅生死相依。我童年也曾在刺架岭老屋生活了近6年(2岁至7岁半)。于是我的根脉、我的乡愁就在这片山地生生不息。许多年里,在秦岭东麓的这个山坳里,老屋如同飘拂着白发、眼神沉默坚定的祖母那样,一直矗立在那里,眺望着我的归来。
几年前,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政府决定在祖母老屋处重建一乡间文化景点——梅苑。
2020年7月,梅苑落成并对外开放,家乡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说,他们赶来迎接我回家。
那天,站在七月的蓝天下,凝望如诗如画的梅苑,我感动不已:我一生的寻找在这里有了归宿,我漂泊的乡愁在这里留下了永远的怀念。
离梅苑不远处是鲍沟村精准扶贫集中安置区,白墙黑瓦的一座座民宅像满山盛开的蔷薇花,一片片、一朵朵怒放在秦岭巴山的葱绿中。
每每车子从209国道翻越秦岭东麓的山脉,即将到达刺架岭时,我都远远看见一大片崭新的房屋,水墨画一样悬挂在郁郁森森的山岭之上,80多户、300多人居住在那片美丽的社区里。
去看看那里的人家,看看他们的新居,他们都曾是父母栖息农村20年的邻居,他们究竟生活得怎样……
2021年4月,在梅苑居住的我,终于随鲍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沈先贵和副书记王立清、驻村工作队队长王涛,来到心仪已久的社区,眼前的一切都让我惊喜不已——
村里的道路水洗了一般,一尘不染。村委会屋前的一面坡上,已被五颜六色的鲜花满满覆盖;偌大的村民健身广场,置放着各种运动器具;不远处的社区公共厕所,飞檐翘角,美如一座古式亭台。
在社区卫生站门前,沈先贵的一个动作令我感动不已:洁净的路面上,有一块蚕豆粒大的黄泥巴,他蹲下身,用手指抠起这块泥巴,扔进附近的花地里。我倏忽明白了鲍沟村建设三个垃圾处理站、配备百余个垃圾箱和六个保洁员、创建卫生文明新村的真义。
在移民社区,无论我们是走进两人户住宅、三人户住宅,还是五人户和七人户的二层小楼,家家室内室外都收拾得干干净净。自来水、宽带网络、各种电器,卧室、厨房、厅堂,处处摆放得井井有条。即使杂物间的柴火、农具、寿器都安放得十分整齐。
我们来到了农民黄祖武家。黄氏夫妻几十年里都住在我祖母的老屋里,这次精准扶贫,70多岁的夫妻俩搬进了社区50平方米的一套新房。我无比欣喜地里里外外巡看着这对老人的新居:电视、冰箱、洗衣机,自来水、室内厕所,两卧室里的被褥叠放得整整齐齐,备有液化气、柴火灶的厨房也收拾得干干净净……我惊讶这是从曾经泥房土墙、烟熏火燎里走出来的农家人吗?
勤劳的黄氏夫妻,在门前的两小块地里种上了葱、蒜、白菜、豆角,所有菜蔬都长得肥硕、嫩绿。菜地边,他们拉着我的手说:“真是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
沈先贵说:“鲍沟村人均收入近万元。低保户、五保户和各类残疾人,政府月月按时把应受的补贴打到各自的银行卡上,一天都不拖欠。你想,这些弱势群体生活都有保障了,那些有劳力的人家、出去打工的人家还有啥说的?村里还集中给每户建一个猪圈,整一分半菜地,养猪、吃菜都没问题。你说还有啥不美的?”
幽默、率性的村主任对我说这些时,眼神、话语里有一份欣喜,有一份自信,还有一份隐隐的骄傲。
在梅苑居住的日子里,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村民们总是一家又一家欢欢喜喜走来,参观梅苑,与我合影,拉着我的手回忆当年我的父母、弟妹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
那些时刻,我就深深感到:梅苑不仅仅是一个文学所在,那就是一个归来的家呀!
我一天天在走近鲍沟村,我也一天天在了解着这个村庄的当家人。
沈先贵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已有20多年,这个与村民在泥里水里、风里雨里摸爬滚打半生的男人,已成为鲍沟村人夜行路上的一盏灯,成为他们奋斗好日子的主心骨。
鲍沟村这两年获得了不少荣誉,如十堰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十面红旗等。鲍沟村为解决村民发展产业而创立的“小额贷款”经验已成为全省、全国的典型。更令人惊喜的是,鲍沟村入选湖北省2021年度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这些年,鲍沟村的产业发展也已成为郧阳区的排头兵,人们在秦岭山地的七沟八梁上,开掘建成了鲍沟贡米基地、四季恒温香菇基地、苗圃基地、板栗基地、油橄榄基地、甜柿子基地、黄桃基地……
这些基地建设都是惊人的。我常常望着梅苑门前雄伟、蜿蜒的山脉,久久地想:这些与鲍沟村民的福祉紧紧相连的产业基地都在哪儿?梅苑与之相依的这片山河究竟是什么样子?
秦岭的天空阳光灿烂,沈先贵欢欢喜喜走进梅苑,带我去参观鲍沟村的产业基地。这个在基层带领百姓苦干了几十年的中年男子,开着小车在山路上奔驰起来如履平地,上山、下山,过沟、跨涧,拐弯、掉头,一路激情讲解。
我们来到2000多亩的板栗基地。站在茂密的林子边,沈先贵说,这些基地都是当年汪家垭的村民们一镢一锄种下的,现在仅板栗收入每户可增收7000多元;在伏山林场观景台,遥望山下1500亩贡米基地,沈先贵说,这里明清时代就出产朝廷贡米,如今农业附加值已达800多万元;在四季恒温的香菇基地,沈先贵说,仅37万棒香菇,村里年收入就有370多万元。
站在高高的黄桃采摘园观景台,望着山下缎带般逶迤的300亩梯田桃园,沈先贵说,两年后这里的黄桃就可以挂果,加上100亩绿化苗木、800亩甜柿子和200多亩油橄榄,鲍沟村年人均收入可增加1500元……
转过身来,沈先贵遥指300米外丛林掩隐的梅苑,说:“我们将把王光华烈士陵园重建成一处缅怀英烈的园地,从那里开始到黄桃采摘园,到200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沿209国道两旁一路栽培花卉,全部砌成古典式砖瓦护栏,一直延伸到梅苑。我们将把这一带连片打造成郧阳区最美的文化生态旅游胜地,两年后你再回家乡,就可以看到成果了。”
站在秦岭山地,我静静地聆听着沈先贵对鲍沟村未来建设的憧憬。我惊喜地看到了一个充满激情又脚踏实地带领村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基层组织,看到了基层组织里一个有理想、有魄力、说真话、办实事的领班人,这些对一个村庄的良好发展至关重要——那是一方百姓的福祉呢。
陌生又熟悉的鲍沟村,我会一天天走近你。牵挂着你的牵挂,幸福着你的幸福,呼吸着你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