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希文
去平流尾之前,我对那里了解甚少。勾起我兴趣的,是“平流尾”这个听上去有点意思的地名。
平流尾的全称叫平流尾地质公园。国内的地质公园我去过许多,比如四川九寨沟、湖南武陵源、西藏札达土林、云南昆明石林等,不过,那些地质公园多在山野之地,而平流尾地质公园却是在大海边上。海边不是看海浪沙滩的地方吗?那里的地质公园长成啥样呢?对此,我充满了好奇。
汽车沿着七曲八弯的海岸公路行进,车窗外海天一色、船行鸥翔的美景,如电影镜头般缓缓划过。直到在景区停车场下车,我还是没能将眼前所见和印象中的那个地质公园对上号。这,不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渔村吗?
那地方,确确实实就是个渔村。在景区售票窗口旁的墙上,还张贴着一张连江县苔菉镇茭南村村民委员会的疫情防控宣传公告。过了检票处,沿着一条坡道往里走,还可以看到一些头戴斗笠、脚穿雨靴的村民在路边翻晒着虾皮和鱼干,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子沿海渔村特有的海腥味。要不是旁边有导游用小喇叭作讲解,我都差点忘了自己在一个旅游景点。
不过,这种疑似走错地方的感觉没有持续太久。随着脚步向前移动,平流尾地质公园的美丽姿容渐渐展露出来。一道道海味十足、别具特色的景观不断映入眼帘,让人情不自禁地驻足留影。当沿着曲曲弯弯的木栈道登上高处的观景平台时,许多人都不由得发出赞叹之声:美!简直太美了!
这是一种自然天成与人工匠心和谐相融的美:色如碧玉,在海湾里起伏涌动的海水;白似珍珠,在岸石旁追逐嬉戏的浪花;雄健刚劲,如刀劈斧削雕琢出来的海蚀平台;以及被涂成七彩之色的台阶,白墙和蓝色窗户构建起来的无顶“小屋”,用海漂木筑起的创意“篱笆墙”,用弯月、白色桌椅和酒瓶等搭建而成的网红拍照点,构成了平流尾地质公园与众不同的风景。
面积达1万平方米,礁崖陡峭、怪石嶙峋的火山岩海蚀平台,是平流尾地质公园里极为亮眼的一道景观。这个海蚀平台的神奇之处在于,尽管它处于海岸线之下,被海水紧紧围裹着,却从没有被汹涌的海潮淹没过。在亿万年早潮晚汐日复一日的冲刷、啃噬、切割之下,那峭立海边的巨型火山岩被海水冲蚀出无数的沟壑、洞窟和网状沟坎,形成了海蚀崖、海蚀沟、海蚀柱、海蚀巷道、海蚀岩洞等形态各异的地质地貌奇观,造就了一道独特的海岸风景线。
海蚀平台不仅是平流尾地质公园的一大景观,也是茭南村刘氏村民们的“祖石”。传说明朝末年,茭南村刘氏先祖刘则公乘船途经黄岐半岛时遭遇海难,狂风巨浪之中,同船的人大都落海身亡,而刘则公受到妈祖庇佑,被巨浪推至近岸,爬上了海蚀平台,绝处逢生。大难不死的刘则公感恩妈祖和这块救命重生之地,在海蚀平台旁设神牌供奉祭拜妈祖,并在那里落脚安家,成为茭南村的开村始祖。刘氏后人为了纪念此事,在村里建了妈祖庙,并将那海蚀平台认作“祖石”。
数百年来,刘氏族人在“祖石”旁安家立业,辛勤劳作,建设着自己的美好家园。如今的茭南村已成为福建省著名的渔村,渔业捕捞、海水养殖和海产品加工业都十分兴旺。而打造海天一览的平流尾地质公园,又是茭南村推动乡村振兴的大手笔之作。
平流尾地质公园是由政府引导、茭南村村民自发集资建成的生态型旅游项目。作为福建省首批海岸公园,这里以滨海度假和婚纱摄影为亮点进行打造,海钓台、文体广场、露营基地、观景平台等,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打卡”。坐在平台上吹海风、听涛声,赤着双脚踩沙滩、赶海,或者观日出、看夕阳、拍靓照、发发呆,体验一把海钓乐趣,让许多人流连忘返。
平流尾地质公园的建设,融入了茭南村村民们的心血和智慧。景区栈道旁那些用海漂木制成的大型鱿鱼、鳀鱼、带鱼、海虾模型,就出自当地渔民刘文灯之手。这些制成模型的鱼虾,是刘文灯最熟悉,也是茭南村最拿得出手的海产品。
平流尾地质公园所在的黄岐半岛三面环海,有“福建的天涯海角”“连江的好望角”之称,距马祖列岛的最近点仅4.96海里。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站在平流尾地质公园的观景平台上,能够清晰地望见马祖岛上的村落和建筑。若是通过景区瞭望台上的高倍望远镜,还可以看见马祖主岛的风景。
走出景区,拐进茭南村。在这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里,还保存着极具福建沿海民居特色的石头厝建筑群。这些石头厝用方形、长形或不规则形状的花岗石砌成,坚固抗风,冬暖夏凉。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刘家大厝,那用花岗石砌成铜钱图案的外墙,让人赞叹不已。
独特的人文历史、海滨地貌,让茭南村这座小渔村展现出独一无二的魅力。快离开茭南村时,我的脑海里又冒出了之前的那个疑问:这地质公园的名字,为什么叫平流尾呢?
一位热心的景区工作人员告诉我:地质公园景区位于茭南村的村尾,景区中的海蚀平台对海水形成天然隔断,使海流呈现左边急、右边平缓的形态,平流尾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