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道德
艳阳高照,午后的三河古镇静谧、古朴、庄重。
我们一行首先来到了南街89米长的古街游览,古街仍然是青石板的路面,高低不平的青石板光滑明亮,记载着三河走过的沧桑岁月。街市的房舍是格子门,骑山墙,雕梁画栋,飞檐走角,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街道宽至3米,两侧店房商铺鳞次栉比,下午游客不多,商铺生意也较冷清,有几位妇女围坐在一起制作当地特产羽毛扇。古街静静的,犹如一位安详沉默的老者伫立在那,只偶尔听到几声狗吠。我漫步在悠长的古街上,细细品读这水乡古镇厚重灿烂的历史文化。
被誉为“安徽周庄”的肥西县三河古镇位于巢湖之畔,古称“鹊渚”“鹊岸”,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镇因穿镇或绕镇而过的杭埠河、丰乐河、南河三河而得名。镇内河环水绕,五里长街,镇外河网纵横,圩堤交错,具有“外环两岸,中峙三州”的独特地貌,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自古以来,三河以便捷的水上交通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是商家云集之所,享有“装不尽的双河,买不尽的三河”“皖中商品走廊”“小南京”“小上海”等美誉。
水是古镇的命脉。水多了,桥也便多了。三河的桥数量众多,别具一格,有望月桥、双龙桥、国公桥、鹊渚廊桥等。一座修建于民国时期的“三县桥”,彰显了这里“一桥跨三县,鸡鸣三县闻”的特殊地理位置。
由望湖阁向南有一条“一人小巷”,中间只能容一个人穿过。它虽然没有黄山“一线天”那样惊险,却让游客感受到另一番滋味。小巷只有半米宽,巷子两边的垣墙却有四五米高,据说是古时候的防火专用通道。沿“一人巷”走到尽头往左拐,推开一扇黑色大门,这便是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的旧居了。杨振宁3岁时随父母由庐州迁居于此,在三河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代。正门口的橱窗里存放着杨振宁的两张珍贵照片,分别是他4岁时在镇上的三县桥和15岁时为躲避战乱客居到此时拍摄的。后屋两间厢房里还摆放着杨振宁用过的书桌等家什,真实地记录了其在三河生活的那段时光。
经过双龙桥,就到了太平天国时建的砖石城墙。当时,太平军攻入三河时无城墙,守将蓝成春就指挥士兵和老百姓花了一个月时间,沿穿镇而过的杭埠河北岸建起宽约300米、长约500米的砖石城墙。从城墙残存部分来看,当时没有统一型号的砖石,只能用房屋砖头和青石垒建而成。
拾级而上,城墙上彩旗招展,古炮台中间摆放着一台锈迹斑斑的铁炮,游客争相抱着大炮照相留念。目睹那台铁炮,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太平军和三河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大败湘军悍将李续宾,创下著名的“三河大捷”的英雄壮举。
来三河旅游,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当地特色菜肴。漫步古镇街头,只见华灯初上,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路边的炸米饺、炸臭豆腐干、菱角粥、米粉肉、三河特味鸭子等小吃各有风味,吸引游客纷至沓来,驻足品尝。三河土菜远近闻名,在2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南来北往的商人把各地厨艺带到这里,与当地菜肴取长补短,融合成水乡风味。据史料记载,1938年夏天,日军侵占三河仅86天,就被抗日军民赶跑了,三河变成了一个安全岛,合肥、芜湖、南京等沦陷区的7万居民潮水般涌入这里,给三河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光是饭店就开了100多家。
夜晚,小南河两岸五彩缤纷的霓虹灯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沿岸而建的土菜馆生意十分红火,游客一边喝着三河糯米酒、品尝着地道土菜,一边欣赏古镇迷人的夜景,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