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2日
第07版:旅游报07版

龚滩听古歌

“旅游扶贫·渝乡成就”精品线路

本版插画<呱咕

文<邱洪斌

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重庆市巫山县双龙镇白坪村、安静村—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重庆市酉阳县桃花源景区—重庆市酉阳县车田乡旅游扶贫示范基地—重庆市酉阳县龚滩古镇

伴随季节走过的足音,秋日和煦的阳光透过雄奇险峻的乌江山峡,照射在龚滩俊秀的脸上。凉爽的风吹过蓝蓝的乌江水和两岸的杨柳,悄悄地停留在鳞次栉比的土家吊脚楼上。

龚滩古镇位于重庆市酉阳县,地处乌江与阿蓬江交汇处,因水而兴,因盐而盛。古镇源自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屈指算来,已走过1798年悠远漫长的时光。如今,古镇上的纤夫路、西秦路、背夫路、油坊路、老盐路,路旁的川主庙、三抚庙、周家院子、冉家院子、夏家院子、西秦会馆,还有祥发永、祥记、吉亨、大业、永盛、茂隆、顺昌等盐号,无不记录着昔日的沧桑和辉煌。

“一个红苕一把伞,跑到龚滩当老板。”千百年前,象征财富的盐巴从涪陵溯乌江而上到达龚滩。在那个没有机械动力全靠人力的年代,250余公里溯江而上的水路上,船工和纤夫们与险滩激流搏击,一路江水咆哮,惊心动魄。正是他们的勤劳和汗水,成就了龚滩的繁荣和兴盛。

行走在秋天的龚滩,满街的三角梅和茉莉花盛开,街边的酥食和绿豆粉散发着扑鼻的浓香,大写意、大泼墨的古镇迎来了无数写生的学子。雕花窗、封火墙、绣花楼,勾勒出古镇俊秀挺拔的线条,描绘出“老家龚滩”的最美容颜。古镇人家、轻烟垂柳,在黑白的写意与五彩的笔韵之间,如吴冠中的《老街》旧作,一树、一舟、一屋、一画,宁静致远,演绎出别样的风情。

秋日的龚滩,停留在极致的梦幻中。川主庙、三抚庙里,人们来来往往,许下一个个秘密的心愿。石板老街清幽如玉,泛着岁月的油光,行走其上,一眼千年,恍若隔世。古镇清新的空气中,飘荡着旅行者喜欢的那种醇香慵懒的气息。坐在临江老酒馆的雕花窗边,满目青山绿水如画,听当地人闲聊,只觉他们把平静的生活过得像一首诗:“轻舟慢,乌江长,一夜漂渡过画廊。石板街,老院墙,一梦回首情悠长……”

到龚滩古镇,一定不要错过西秦会馆的大型非遗演出《梯玛古歌》。《梯玛古歌》全长40余分钟,汇集了酉阳古歌、面具阳戏、薅草锣鼓、酉阳耍锣鼓、上刀山、踩铁铧、木叶情歌、哭嫁等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现了酉阳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酉阳自古巫风盛行,古籍记载,昔日这里“言语侏俚”“连腰踏蹄”“喜鬼尚巫”。酉阳古歌属巫文化范畴,是土家族巫傩师“梯玛”在祭祀祈愿活动中吟诵或唱诵的文辞,风格诡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巫歌。

面具阳戏是酉阳人民千百年来在民俗活动中表演的一种原始戏剧,因剧中戴木质脸壳而得名,又名“脸壳戏”或“跳戏”。面具阳戏剧目繁多、曲牌丰富、唱腔独特,其仪式性、古朴性、民族性的特点十分鲜明,因在戏剧、宗教领域具有宝贵价值,被学者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薅草锣鼓又称薅草号子,俗称“打闹歌”,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歌艺术形式。表演遵循既定的程序,开始唱“起号”,中间唱“花号”,休息时可唱“打情骂俏”的山歌,结束时唱“刹号”。旋律优美,节奏鲜明,是酉阳民歌中劳动号子的典型代表。

上刀山又叫“爬刀梯”,是将刀杆竖插在地上,人踩在刀刃上往上爬。刀杆通常有二三十米高,左右两侧各插上少则12把、多则36把钢刀。“上天刀”时,表演者头戴排子帽,身穿法衣,光着脚,背上挂一把伞,手执牛角号,走近刀梯,手握刀刃,手脚并用开始爬,直到桩顶。在桩顶,艺人还会表演凤凰展翅、双展单展、侧身摘星、猴子望月、空走四门、蝎子编尾、倒立杆顶等惊险刺激的动作,然后,站在刀锋上,吹起牛角号。酉阳上刀山,被誉为“跳跃在刀尖上的民间绝技”。

酉阳耍锣鼓,民间艺人称为“打家伙”,是流传于武陵山区的一种传统土家族打击器乐,由盆鼓、马锣、锣、钹组成,是酉阳众多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中的一朵奇葩,其乐律结构巧妙、密而不杂、疏而不散,地域特色浓郁。

《梯玛古歌》的演员大多来自酉阳县龚滩镇、宜居乡、天馆乡等乡镇,其中很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聆听着他们虔诚的吟诵和祈祷,仿佛随着这传承千年的非遗神韵,步入龚滩千百年的历史烟雨。

2021-10-12 “旅游扶贫·渝乡成就”精品线路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7588.html 1 龚滩听古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