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见习记者 黄高原
实习记者 范朝慧
诗情画意的“西口十八景”、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创意十足的墙绘、美丽洁净的民宿、满面笑容的西口村代言人“西西”雕塑……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明水河镇西口村,记者看到的是一幅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图景。
西口村位于大兴安岭南麓,四周山地环绕,有优质的空气和水源,具备发展旅游的自然条件。但由于山高水阻、交通闭塞等原因,西口村曾是阿尔山市脱贫攻坚战中最顽固的“堡垒”,村民长期处于深度贫困中。
2019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监督局综合处一级主任科员郑海勇到西口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促进乡村振兴。
初到基层挂职,郑海勇面临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如何适应艰苦的工作条件等多重考验。回忆那段时间,他笑着说:“总有一些人要去远方。如果所有人都选择更安逸、更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状态,那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国家机关定点帮扶的具体工作谁来落实?落后地区的发展谁来帮助?”
如何建设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新西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这名90后驻村第一书记一直在思考。
抓党建、抓产业、抓治理,深度参与脱贫攻坚日常工作……驻村以来,郑海勇累计入户走访300余次,协调解决了近百个百姓关注的问题。经过深入调研,他对西口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村民的关系也越来越近了。
为科学规划当地旅游发展,2020年5月,郑海勇协调北京专业机构编制了《明水河镇西口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为西口村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指导。同时,带领西口村村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积极探索民俗、民居、民宿多元并举,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发展的乡村生态旅游新路径,让游客玩得好、住得好、留得下。
“我们推出了特色餐饮品牌‘西口十八碗’,立足当地食材和菜品,推出18道特色菜,满足游客味蕾。同时,我们还打造了‘村集体示范民宿’,通过发展特色民宿,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目前,西口村已有村民自主经营的高标准民宿1家,正在建设和有意向建设的民宿5家。”郑海勇说。
与此同时,西口村还上线了“阿尔山西口农生源乡味体验店”淘宝店铺,并通过直播带货、线下展销等方式宣传西口村的农副产品,不仅满足了游客的购物需求,也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通过建立农副产品品牌,近年来,西口村黑木耳等农副产品累计销售140余万元,带动3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郑海勇介绍。
此外,西口村还发布了旅游动漫形象“西西”,开发微信表情包、《慢西西的童话生活》系列绘本、抱枕、文化衫、手机壳等衍生产品,持续扩大西口村乡村旅游影响力,吸引更多人了解西口村、走进西口村。“‘西西’形象包含了农区的土豆、林区的松果和牧区的蒙古帽等元素,体现了西口村的地域特色。乐呵呵、慢悠悠的‘西西’,也体现了西口村‘慢种慢养慢生活’的旅游发展理念。”郑海勇说。
近两年,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西口村深入挖掘非遗资源,积极推进文化脱贫,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在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帮助下,西口村有序整合民间美术等文化资源,整理出独具西口村特色的民俗、传说、手工技艺、节庆活动等21个项目,其中12项已列入阿尔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该村还积极开展树皮画、柳编等非遗培训,培养了一批乡土技能人才,持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经过不懈努力,2020年,西口村退出贫困村序列,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两不愁三保障”高标准实现。截至目前,西口村实现村集体收入近20万元。
在文化和旅游部帮扶下,西口村从阿尔山脱贫攻坚主战场转变为乡村振兴样板村。2021年,西口村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首批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谈起近两年西口村的变化,郑海勇笑着说:“老百姓不仅腰包鼓了,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大家身上充满了干劲,一个‘有的看、有的吃、有的玩、有的买’的农牧林三区节点北方旅游乡村已初步形成。”
“这两年,身为驻村干部,扎根基层,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自身力量,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回忆起这两年的驻村工作,郑海勇动情地说:“虽然工作条件比较艰苦,但收获很多,我了解到基层最真实的情况,学到了如何开展群众工作,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也从很多一线干部群众身上看到了理想和信念的光芒,看到了发自内心的淳朴和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