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多次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定点帮扶县挂职,开展脱贫攻坚工作。8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召开文化和旅游部定点帮扶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报告会,与会者分享了帮扶工作体会。本版选取其中的两位,报道他们的帮扶故事。 ——编者
□ 本报见习记者 黄高原
实习记者 杨丽敏
“虽然人瘦了,脸晒黑了,但当我看到贫困村和贫困户实现脱贫摘帽,那种奋斗后的喜悦是任何语言都难以形容的。”中国煤矿文工团副团长孟宪璋(曾挂职山西省静乐县委常委、副县长)谈起定点帮扶工作时笑着说。
静乐县地处黄土高原与汾河上游,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自1995年原文化部定点帮扶静乐县以来,先后选派数十名扶贫干部赴静乐县挂职,积极开展人才、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帮扶,有效促进了静乐县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2019年4月,孟宪璋到静乐县挂职,开展帮扶工作。“要想瞄得准、做得实,就必须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对症下药。”初到静乐,孟宪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基层调研,并将调研主题确定为全县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与静乐县文化和旅游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翻山越岭,到天柱山、风神山、净居寺石窟、唐碑亭等景区景点开展实地调研,整合当地旅游资源。
孟宪璋介绍,静乐县自然资源多样,有“中国天然氧吧”之称。文化资源丰富,自古就有“静乐八景”之说,当地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古建筑,如古庙宇、古戏台和众多城址、军事设施遗址等遗存。在资源整合基础上,静乐发挥岑山书院、百团大战纪念馆等红色资源优势,将发掘和保护革命遗址与旅游相结合,让一批文化遗产资源“活”了起来。
经过实地调研,孟宪璋在扶贫日记中写道:“依托当地山水人文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是静乐文化和旅游扶贫的必由之路。”
近两年,在孟宪璋的带领下,静乐县充分挖掘和发挥绿色生态、农耕体验、观光采摘、农家乐等乡村旅游资源优势,以“静乐八景”等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动乡村采摘游、农业观光游、生态休闲度假游等多元旅游业态发展。
与此同时,静乐县进一步强化文物保护工作。如,2019年10月,静居寺石窟和静乐县文庙被评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1月,完成了《山西省静乐县文物考古工作调研报告》等。
近两年,静乐县还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宣传当地文化和旅游资源,让更多人到静乐休闲旅游。“去年11月,我们通过‘心灵四季·美丽中国’直播活动,推介当地旅游资源、非遗技艺、土特产品等。直播当晚,共有379万网友走进直播间。”孟宪章介绍。
此外,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静乐县以文化和旅游融合为抓手,挖掘当地非遗资源,并通过多渠道对非遗进行商业性推介与开发,助力乡村振兴。“我们引导静乐剪纸艺人建立非遗工作坊、合作社,并多次举办‘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静乐非遗文化传承培训’,近两年累计培训270余人次,吸引更多村民参与剪纸产业,持续促进百姓增收。”孟宪璋说,他们帮助通过博览会、扶贫工坊、非遗节等渠道推介静乐剪纸项目,并帮助当地开展剪纸业务培训和销售,在推动非遗传承的同时,提高了村民收益。
在一任又一任文化和旅游部定点帮扶干部的接力下,2020年2月,静乐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021年7月,孟宪璋结束了定点帮扶工作任期。回忆这段经历,他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脱贫攻坚的日子里,我深深体会到挂职干部在基层在乡村大有可为,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是终身的宝贵财富。今后无论到哪个工作岗位,我都要继续努力为静乐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