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少霖
在泉州市南安市丰州镇金鸡村,历来有“送王船”习俗。
金鸡村有个顺正大王公宫,始建于明代,供奉着当地的乡土神灵“顺正大王”。相传顺正大王姓黄名志,祖籍广东潮州,随父母迁至晋江青阳。他无意仕途,悉心学道,坐化于青阳山石鼓庙门外。金兵进犯时,他助宋军退金有功,被敕封“殿前太尉”“江夏护国清远上将军”,累封“顺正王辅国大将军”“顺正大王”。数百年来,当地百姓对顺正大王的信仰不曾间断。
相传,顺正大王是海神“通远王”的辅神。通远王为我国官民共同信仰的第一任海神,也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最著名的祈风护航神灵。泉州九日山上现存祈风石刻,记载了南宋淳熙至咸淳年间的祈风盛典。
顺正大王公宫“送王船”习俗是祈求顺正大王巡游人间、遣送瘟神,护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民间仪式。此仪式由当地燕山黄氏族老主持,全村百姓共同参与。
“送王船”前,当地族老通过掷筊仪式,询问顺正大王是否该年需要举办“送王船”仪式。如果顺正大王“首肯”,他们便制造一艘王船。其一般采用纸糊,大小与一辆小轿车相仿,其内有各种道教符咒及人物造型。在举办相关仪式后,人们将船于金溪古港遗址处焚烧,为“瘟神”送行。现今,九日山中的登台庙内仍保存着一艘木质王船,其为帆船模样,船上有仪仗、人物塑像等,便是金鸡顺正大王宫王船制式。
在“送王船”过程中,丰州当地百姓还会自发举办类似踩街的仪式。锣鼓队、高跷队、腰鼓队、南音社、火鼎公婆、舞狮队、舞龙队等皆会进行表演。人们身穿传统戏剧服饰、惠女服饰等,轮番演出。老年妇女结队手拿扫帚,一路游行,一路表现清扫姿势,意将不吉利、不干净的“脏东西”一路扫至溪边,归入王船,最终为之送行,并祈福。
泉州石狮博物馆藏有“康熙四十一年送王船木雕版”一方,展现了古时金鸡村百姓“送王船”的习俗,体现了海洋文化在南安大地的盛行。雕版上有文字“十二年主”,大意为其习俗在当年已轮流至第十二年,这是目前泉州地区已发现历史最悠久的“送王船”场景刻画图。
从民俗学上说,“送王船”习俗与丰州当地的“犒兵犒将”习俗相似。在丰州,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两天的傍晚,人们会在自家大门前摆上长案,将最美味的食物献给“阴界兵将”以祈求平安,名为“犒兵犒将”。
抗倭英雄俞大猷曾为闽南“送王船”习俗写过祭文《驱疫文》:“教主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瘟教主大圣、解瘟静明真人、四季八节大王……”在文中,他罗列了62类100多种神仙、瘟神、鬼类等,其中便包含了各路“大王”。
泉州金鸡顺正大王公宫“送王船”习俗是闽南民间海洋文化的缩影,体现了沿海百姓祈求生活幸福安康的强烈意识,也是海峡两岸文化、信仰交流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