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少霖
翻开《泉州农家菜》《泉州美食》《泉州风味小吃》等书籍,皆未发现“面线米粉芡”的踪影,然而,它那鲜美的味道却时刻萦绕在我的舌尖。
面线米粉芡是泉州市鲤城区浮桥街道的一道名菜。浮桥位于笋江畔,旧时有大片沙地,种植了不少甘蔗。百姓为节省干活时间,中午不回家吃饭,便将锅碗带至江畔田边,将各种食材一并倒入炖煮,用削皮甘蔗插入锅中搅拌,由此创造出面线米粉芡。其美味之处便在于那根甘蔗,汤里有了甘蔗,便有了别样的甘甜。
还有一种说法是,旧时普通人家面线、米粉皆不多,只能将两者混煮,于是产生了面线米粉芡。此说体现了旧时物质生活的不足,也反映出泉州人勤俭节约的美德。
如今物资不再匮乏,面线米粉芡的做法也翻出了新花样。有擅长烹饪的朋友介绍,现在做面线米粉芡,是用巴浪鱼碎片、海鲜下锅炼汤,而后加入槟榔芋、面线、米粉、蟹肉等,最后以两根甘蔗搅拌,便八九不离十了。另一位朋友的做法,则需准备瘦肉、五花肉、螃蟹、干贝、拳头母(味如鱼丸)、红葱头、青蒜、葱、湖头米粉、面线等食材。瘦肉熬汤备用,将螃蟹、拳头母切碎。用热锅让五花肉出油,倒入红葱头爆香,继而放入干贝、螃蟹碎肉、拳头母碎片,一并翻炒。然后倒入瘦肉汤,水开后,放入面线。将面线折断、散开,避免凝结成团。一小会儿后,放入米粉,一并调味。此种做法须把握火候,不能太烂,熟后撒入葱蒜,即可出锅。
面线米粉芡是浮桥名菜,但距今不过50年左右历史。一开始,只有一两家饭店出售此菜,而后不断向四方扩散,现今已有数十家饭店将其列入菜单。虽然没能被各种泉州美食书籍收录,但它早已植根在无数食客的味蕾和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