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茜
公元3世纪中叶,24岁的波斯人摩尼创立了摩尼教。此后,摩尼教仿若泛海之舟,沉浮千年,最后消亡在遥远的东方——“佛国泉州”一隅。
公元216年,摩尼出生在巴比伦北部的底格里斯河畔。他4岁随父信奉基督教,但20年后的一天,他声称受到了神的启示:他是神派到尘世的“光明使者”,并由此决然退出基督教。
肩负“播撒光明使命”的摩尼,起初只有两个信徒。他冷静沉着,先从自家开始传教,成功赢得父亲皈依,这给予他极大信心,以为这是神至高无上的旨意所在。后来,他率领为数不多的信徒奔走于古波斯北部,并拓展到印度。在印度,随着杜兰国王皈依摩尼教,摩尼信徒如雨后春笋般与日俱增,遍及孔雀之国。摩尼携着成功重返故乡,拜见了古波斯萨珊王朝国王沙普尔一世,并向其敬献了概述摩尼教教义的《沙普拉干》。沙普尔不仅批准了他和信徒在萨珊帝国旅行传教,还邀请他在自己的登基盛典上开启布道之行,之后又派出大批使徒奔赴罗马和东方传教。从此,摩尼教疾速传播,成长为一棵覆盖大半个地球的宗教大树,正如摩尼的祈愿——太阳月亮般照耀在没有国界的大地上。
但树大招风,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摩尼教,引起了一个琐罗亚斯德教牧师的不安和妒恨。公元276年,也就是摩尼60岁那年,新国王巴赫拉姆一世即位,诏令摩尼进宫,将其凌迟处死。
摩尼死了,但摩尼教并没有死,而是往西走向大西洋,往东走向太平洋,书写了千年神话。4世纪时,摩尼教在西方达到鼎盛,成为基督教劲敌。但在基督教跃居罗马帝国国教后,摩尼教的噩运降临,坚持200年后,在西方消亡,转向东方。
6世纪时,摩尼教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辗转抵达唐朝政治中心长安,并得到朝廷支持,赐额“大云光明”,兴建摩尼寺,信徒队伍逐渐壮大,多为长安﹑洛阳及西域商人。摩尼教主张通过斗争改变命运,唐人称其教徒为“摩尼”。
唐玄宗即位后,对摩尼教产生怀疑,下诏令其阐述教义。摩尼教徒上书《仪略》,陈述教义、戒律、经典和组织。《仪略》和远古摩尼献给沙普尔一世的《沙普拉干》大体一致,结果却大相径庭。朝廷认定,摩尼“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宜严加禁断”。摩尼教只得隐身遁入民间。
随着唐武宗开展废佛运动,摩尼教在受到清查扫除之际,慢慢将教义与佛教、道教融合,改称“明教”。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里,多有明教记述。随着泉州港成为世界海上贸易枢纽,摩尼教放弃中国北方,登上海上丝绸之路,落脚泉州。史料表明,摩尼教法师糅合明教教义和泉州民间巫术,形成新的摩尼教义,深得民众信奉与拥护。北宋政府礼遇明教,泉州信徒在城南的华表山草庵公开结社。
1979年,人们在草庵前施工时,发掘出一口古井。古井宛若一部史书,翻开了摩尼教的一页。井内出土一只标有“明教会”的青褐釉碗和几十块残片。考古专家查明,“明教会”碗出自泉州磁灶窑系大树威窑,因为在大树威窑遗址里有同款碗的碎块。片片碎碗,沉默不语,却道出一个惊人事实,即宋代时,华表山草庵明教会在大树威窑成批定制教会用碗,足见其教徒人数之众多。
华表山草庵,起初只是一间简陋草寮,漫长岁月之后,由信徒出资改建为留存至今的石室。石室清简,乍看好似民房,但却内藏乾坤。室内的天然石壁上,一轮浑圆外框,托着一尊佛像和道道光芒。这日月之圆,这明亮之光,这迥异罕见的佛像,散发披肩,面容圆润,双眉隆起,薄唇轻抿,两缕长髯垂于颌下,宽袖僧衣,跏趺莲座。这就是闻名古今的摩尼,是摩尼、佛、道“三圣合一”的道貌佛身造像。他属于泉州,人称“摩尼光佛”。
在历史的浮沉中,摩尼教百般吸收、改变、融合,却依然难逃命数。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定天下,以三教范民”,以明教上逼国号,摈其徒,毁其宫。至此,摩尼教彻底走向衰亡,泉州信徒将其改称为“铺境神”,膜拜至今。
1987年,在瑞典召开的“摩尼教国际研究大会”上,泉州“草庵摩尼光佛”被确定为大会会徽。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专家来到华表山,盛赞草庵摩尼光佛为“世界唯一”。
2004年,金庸寻至草庵,挥笔写下“熊熊尊火,光明之神”。
2015年,莫言为草庵留书“文佛显影,名贤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