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7日
第06版:旅游报06版

“吞海”新征程


文<周洪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泉州乃历史文化名城,还有“佛国”之称,“有仙则名”之处委实不少,其中最令我震撼的,便是泉州武当山的真武庙。

真武庙始建于宋,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走进泉州武当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凉亭,凉亭左侧有一块天然巨石拱出地面,宛如龟背,上竖一块石碑,刻有“吞海”两字。看到此碑,我大吃一惊。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仅占29%。不要说泉州这个小地方,就是整个地球上的陆地,也不可能吞海呀,而且人类的力量在大海面前更是渺小,怎么可能吞海呢?

看了相关资料,方知原委。此碑为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时任晋江县令韩岳所立,意为真武大帝一旦显圣,其气势可以吞海。泉州面临大海,自古以来,当地居民多以打鱼为生,他们行于风浪之中,承受巨大风险,平安是他们最大的愿望,他们盼望能够征服大海。正如泉州市丰泽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区司法局编撰的《海丝丰泽》所述,“吞海”石碑既是当地居民征服大海强烈愿望的写照,也是泉州海洋文化的历史见证,张扬了泉州行船人势可吞海的气魄。

“吞海”石碑其实不高,甚至可以说很矮,但在我眼里,它却仿佛高入云天,甚至“欲与天公试比高”。站在石碑前,我眼前似乎浮现出千帆出海的壮观场景,以及渔民们满载而归的灿烂笑容。

游览真武庙后的几天里,“吞海”两字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不时将我的思绪带到古今中外。泉州是唐朝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之东方第一大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曾经是全世界最繁荣、最有生气的城市之一,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可谓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五洲。

泉州人杰地灵,历史上曾出过2500多名进士,极尽殊荣,久负盛名。泉州还是中国第一侨乡,华侨高达750万人,分布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富豪和政要中,不少都是泉州籍华侨。纵观历史,与其说真武大帝一旦显圣,其气势可以吞海,不如说泉州人一旦拼搏,其精神可以吞海。

进入新时代,泉州这个“东亚文化之都”、列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又踏上了“吞海”的新征程。我想,泉州人一定能够创造新的辉煌。

2021-08-17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8760.html 1 “吞海”新征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