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德淇
走进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这处李大钊曾居住了近4年的宅院,如今还原为近百年前的模样:李大钊正召集会议、夫人赵纫兰手里做着针线活儿、观察门外的动静等场景栩栩如生。
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市在具备展览展示条件的革命活动旧址中,设置旧址原状陈列,最大程度还原历史场景,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党的精神谱系,领悟党的百年奋斗史。
如今,一些红色主题展览注重用情景还原方式进行布置,以一种更具亲近感的形态讲述革命历史。这样的展览越来越吸引观众。人有寻根溯源的天性,希望从文物中抚摸历史,而沉浸式体验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在实际观感上,这些“原状原貌”与红色记忆有机结合,并无生搬硬套之感,反而令观众身临其境、耳目一新,增加了参观的代入感和历史的鲜活感。这样的展览一经推出就深受观众喜爱,未来大可循着这样的模式作出更多有价值的探索。
红色历史沉浸式体验爆火,得益于业界对红色文化形式、题材与表达边界的拓宽,以及对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探索。红色景点要持续保持热度,就要不断引入沉浸式等体验创新元素,实现“华丽转身”。
沉浸式体验在守住“文化内核”的前提下吸纳时代元素,将最新的视听技术、表达形式有机结合,精心构建革命旧址新的呈现形式,形成生动而充满魅力的意象,适应了观众“求新求变”的审美品位,正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新粉”。
沉浸式体验的“流量”如何固定下来,从而助力红色基因传承,值得业界进一步探索。值得关注的是,就红色景点而言,财政支持、资源输入、政策倾斜举足轻重。地方政府应结合文物保护,做好遗址维修恢复和创新开发,发掘红色资源的新价值,把红色景点打造成进入性强、管理规范、服务优良、有持久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精品,使其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对于后人,尤其对于离炮火年代日渐久远的“新生代”来说,沉浸式体验尊重历史,再现了先辈当年的真实岁月,为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让青年一代切身体悟到先辈的艰辛和不易,其教育效果会明显好于传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