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评论员 谢朝武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召开文化和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传达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部署文化和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提出,要着眼“防患于未然”,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要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薄弱环节,紧盯“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重点任务,深入开展旅游景区、旅游包车、特种设备、食品安全、疫情防控等各类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切实将不安全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随着我国新冠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居民出游热情逐渐高涨,国内旅游市场加快恢复。端午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8913.6万人次,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98.7%。值得注意的是,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非假期客流规模不足,部分旅游场所放松了安全工作,导致风险相对增大。暑期旅游高峰即将到来,保障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稳定尤为重要。
一是要重视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建构。旅游场所要重视风险数据的收集整理,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等定级,形成旅游风险台账和地图,并从组织、制度、技术、应急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同时,要全面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通过预防性手段防范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尤其要防范重特大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是要抓好“限量、预约、错峰”等基础工作。游客容量管理是预防性旅游安全管理的基础,要科学测算旅游场所容量,并从制度上优化容量管理方式,要从技术上实现提前预约、智能管理、及时预警,从机制和手段上实现有效控流、合理错峰,从而真正实现科学合理的“限量、预约、错峰”,避免重视景区整体容量、不重视节点容量的现象。端午假期,个别地方景区出现游客滞留拥堵现象就是节点容量测算不科学和管理不到位造成的。
三是重视突发天气因素对旅游安全环境的影响。灾害性天气因素是改变旅游安全环境、造成旅游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如不久前发生的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事故,原因之一是天气因素影响。应该意识到,天气因素的可预测性较高,因此在重大节假日、重大节庆赛事活动举办前,要认真扎实地做好旅游场所天气条件的预判分析,并做好预警预报工作,遇到雷暴、冰雹、高温、台风等极端天气应及时疏散游客,必要时关闭旅游场所,以保障游客安全。
四是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工作。预防性旅游安全工作既要着眼于避免旅游安全事件和事故的发生,也要为可能发生的旅游安全事件和事故做好应急准备,要有可靠的体制、机制、法制和预案作为支撑,要具备较高安全素质的应急队伍,要常态化开展旅游应急教育和培训工作。针对节假日旅游安全、游客滞留与疏散管理等重点风险情形,要做好专项应急预案,储备专项应急资源,并加强多部门联合应急演练,使旅游场所真正形成旅游应急能力,能随时应对和处置旅游突发事件。
五是做好游客群体的安全教育和行为引导。政府、媒体、旅游企业等各类主体,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对游客进行安全教育和引导。比如,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做好游客流量分析与预测,向游客提供旅游地容量信息,发布安全风险预警,提醒游客错峰旅行,引导游客的流量和流向。向游客提供旅游安全手册,通过安全标识、安全告示、人员沟通等方式对游客进行风险提示和行为引导,推动游客理性安全地开展旅游活动。
总之,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以及各类旅游企业应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要通过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重视突发风险、做好应急准备、科学引导游客等方式,全面加强预防性旅游安全工作,切实防范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