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安超
一家人吃过晚饭,就静静地坐在一隅,闲适、安然地摆起属于自家的龙门阵,无拘无束,天南地北,爽朗朗地笑。
待说话的声音渐小,阶沿下小溪“哗啦、哗啦”的水声才顺风飘来。声音不大也不算小,这是山涧的溪流,是蜀南之地满山遍野的竹子流出的汁液汇聚而成的一股血脉,不缓不急,自顾自地往下流去,潺潺悠悠地滋养着每一寸土地。间或听见溪水撞击河里的石块,传出“啪啦、哗啦”的声音,仿佛人体血液搏击心房的回流声。还有就是风滑过竹梢“呼啦、呼啦”的飘拂声,借着这样的风力,我想此时竹子肯定在努力地拔着节,否则,何以这般大的阵势?
绿和翠是这里奢侈的着色,尤其是雨后的青翠,更加迷人,更加深透,漫山遍野,一碧万顷,简直就是绿色的海洋。哦,原来,我们身处蜀南竹海的世界,不是又一阵风拂过竹梢发出的呼啦声提醒,真有些忘乎所以。
空气凝滞,盘旋,轻柔地拂过我们小憩的露天坝子,香也随之停滞,而后钻入体内,达五脏六腑,清淡淡,润浸浸,如草的清新,似水的氤氲,我明白,这是竹叶青的味,也是竹海的味。闭目深吸一口,呼入的是空气,更是竹的韵味,流进心房,有些神清气爽,消融掉饭后的倦怠和白天的疲乏,思绪也随之飘浮:眼前是一片汪洋,一碧如透,一叶小舟,悠悠荡荡地航行于阵阵海风中,风湿淋淋地吹着,香湿漉漉地回旋着,温馨且惬意,人酣畅淋漓地沐浴着、快乐着,滚滚红尘的烦忧被洗涤、被融化……
在素以幽、雅、静、妙、绝著称的蜀南竹海,我们贪婪地汲取着她的灵气与芳华。伴随香气的侵入,人越来越轻松闲适,心也更加爽朗与明媚,仿佛三月的春风划荡。又一阵竹风从山涧吹来,将思绪和神志一并带进竹的世界。
7万亩,58个品种,不管是楠竹、毛竹、苦竹、水竹,还是娇贵的稀有品种紫竹、罗汉竹、人面竹、鸳鸯竹……像58个刚强、挺拔的卫士,在这里汇聚成一股不染沿华、努力向上、默默奉献的精神,似屏障,在川南这一隅,将长宁县和江安县交界处封闭得密不透隙,用血浓于水的生命力量,演化成清新和素雅,才让我们享受到这天然氧吧的滋养。
古今文人墨客,爱竹者众。也许,竹也深谙人的秉性,有些投其所好地在巴蜀肆意生衍繁殖。而蜀南温润潮湿的物候特性,更是竹依恋的故乡,于是它们铺天盖地生长起来,自导自演着一场人世间的精彩华章。
东坡先生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当初不明深意,甚至想,老先生是不是因了文人的儒雅故弄玄虚才这般说,此时,当我们吹着竹风,想象着竹拔节,聆听竹海涛声,目睹着竹液汇聚的血脉潺潺流进山峦农家、各处胜迹,才深知,竹给予人类的是甘甜的汁液、生命的芳泽。回想起白日里在各个景点看到的各类竹制品,手编的、刀刻的、彩绘的,大到竹屋,小到把玩的物件,应有尽有,竹子都能恰到好处地胜任,不由得惊叹竹的用途已深入人类的衣食住行,不管用作啥,都能恰如其分。
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又一阵风拂过,香气比晚饭前更加醇厚馥郁,竹海气息在全身漫溯,夜的味越来越浓,周围也更加静谧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