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8日
第07版:旅游报07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道明竹编)

经纬纵横竹篾间

文<白英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正如苏东坡所言,竹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可谓撑得起高雅,接得上地气。自古以来,竹子与中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竹编造物,一根竹,百种用,贯穿古今之灵气,编织艺术之经纬。

四川省崇州市道明竹艺村是远近闻名的“竹编之乡”。在这里,竹编制品不再局限于普通农具,还是前卫时尚的生活用品。更可喜的是,新一代道明人接过了老一辈的竹编手艺,拉开了又一次产业大发展的序幕,道明竹编第三代非遗传承人杨隆梅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道明竹艺村,处处藏着独具匠心的竹艺设计。沿着蜿蜒的乡村小道漫步探寻,一个转角,就与竹梦扬帆·杨隆梅工作室不期而遇。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竹编多为簸箕、背篼等老物件,而杨隆梅工作室却让人眼前一亮,惊喜万分,竹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这种感觉很奇妙,明明是古老的竹制品,却有着现代时尚的味道。竹编灯,光影四溢,竹香流泻;竹编罐,精美奇巧,玲珑典雅;竹编筒,造型灵动,繁美别致;一款落地竹架犹如一根高高的竹笋,上面挂着竹笠,清新淡雅中透出复古的味道;就连竹篮在这里也摇身一变,简约的提手上点缀着精致的大纽扣,成了时尚用品……精美的瓷胎竹编器具、富有设计感的竹编家具、小巧的竹编创意手伴,还有各种异形的竹编装饰,上百种纯手工竹编制品让人眼花缭乱,每一款“颜值”都很高,让进店游客大开眼界。“好漂亮啊,老编法竟能翻出这么多新花样,感觉完全不一样了。”一位阿姨拿起一个竹编提包,爱不释手,连连赞叹。

杨隆梅工作室里访客不断。在这里,可以亲身感受郁郁葱葱的竹子化为纤细柔嫩的竹条,再变身为精巧奇妙的竹编制品的全过程。杨隆梅一边展示道明竹编的编织技法,一边讲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在她的带领和指导下,游客还能亲手制作竹编作品。

工作室中央的长桌上,杨隆梅正在给游客演示文创产品“五福铃”的编制过程,同时还通过抖音与网友实时互动。她说,自己手中的这些竹篾,前期已经过十几道工序的加工,而且全是手工完成。一棵完整的竹子,需经过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抽匀等,才能变成可编织的竹篾。说着,她麻利地将几根短篾条呈放射状交叉摆好,这叫“起底”。接着开始“编织”,只见她把篾条弯曲起来,左手固定,右手调整篾条间隙,再用竹丝穿插编织,压一挑一,经纬交错,使竹丝之间相互服从,依势成形。不一会儿,开始“锁口”,她手下刚才还活蹦乱跳的竹丝竹片仿佛听到命令一般,整齐划一地聚拢,所有接头处瞬间藏而不露,浑然一体,一个小巧可爱、灵气十足的竹铃铛跃然眼前。

杨隆梅一边忙活,一边为游客讲解“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她说,只有巧妙运用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技法,才能编出变化多样的图案花色。“编竹者必先成竹于胸,才能以手为笔,执笔熟视。”

道明竹编,纵是竹之禀性,横为人之感性,经纬间是历史与传统沉淀下的技术,亦是生活的艺术。看似柔软的篾丝,依然有着属于竹的坚韧,在交错编织之间,手艺人指尖纵横划下的深刻纹理,是为创造完美竹编的坚持。光阴流转,像杨隆梅一样的道明人始终如一,依靠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工匠精神,把道明竹编写进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成都平原独特的文化艺术符号。

本版插画<花生

2021-06-08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道明竹编)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6285.html 1 经纬纵横竹篾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