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诚
在湘西古城乾州,我见到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水云。
湘西土家族织锦技艺主要分布于酉水流域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四县。土家锦用棉线织成,俗称“打花”,主要有打花铺盖(土家语西兰卡普)和花带两大品种。其中,西兰卡普采用“通经断纬”的挖花技术,分为“对斜”平纹素色系列和“上下斜”斜纹彩色系列两大流派,使用古老的纯木质腰式斜织机织造,其技艺流程主要由纺捻线、染色、倒线、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篙、捡花、捆杆上机、织布、挑织12道工序组成,另以“反织法”挑织成图案花纹。花带采用“通经通纬”的古老“经花”手法,几乎不需专用工具即可在织造者两膝间完成。
叶水云1968年10生于龙山县叶家寨,那是湘西有名的土家织锦之乡,全寨2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有织机,户户有织女。叶水云12岁就跟随姑婆叶玉翠学习挑花、织锦,15岁给叶玉翠当助手,整理传统的土家织锦图案。1984年,她与叶玉翠一起踏进龙山县土家织锦工艺厂,开始专业织锦。她心灵手巧,虚心好学,成为该厂有名的织锦“六朵金花”之一。为了开阔视野,以求更大发展,她先后考入凤凰职业中专学校、吉首大学师范学院美术专业进行系统学习,毕业后主要从事土家织锦的制作、教学和研究。
从事土家织锦近40年,叶水云掌握了全部工艺流程,成为这门技艺的集大成者。在用料上,她惯用全真丝或半棉半真丝,得心应手;在配色上,典雅、辉煌、沉着;在技法上,独创了“色彩推移法”“半格工艺法”,丰富了土家织锦的技法。
如今,叶水云设计的土家织锦纹样被广泛运用于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的土家族、苗族民族服装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可持续发展,为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群众的脱贫致富作出了重大贡献。
以前,土家织锦大多用来做被面、衣裙和嫁妆,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土家织锦通常被用作嫁妆,每个新娘子都会织4至8床织锦被面作为陪嫁。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土家织锦更多地被用作家庭装饰和服饰礼品,但因为工艺复杂,全靠手工制作,难以形成产业,许多织锦艺人已经转行,当年的“六朵金花”,如今只有叶水云一人专门从事土家织锦。
“社会的变革、经济结构和文化意识的变化,正使土家族织锦技艺逐步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甚至陷入濒危的境地,亟待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保护。在这个过程中,我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叶水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