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萍
自2015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旅游学院紧紧围绕国家脱贫攻坚工作大局,发挥旅游院校人才和专业优势,通过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干部深入乡村,开展驻村扶贫、消费扶贫、智力扶贫等多种形式的帮扶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高度重视 科学统筹定方案
近年来,桂林旅游学院先后选派刘忠钦等22名干部赴资源县等地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同时,该校还在巴马县、昭平县等多地开展旅游扶贫,促进当地乡村建设和发展。
桂林旅游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多次召开脱贫攻坚专题研究会,科学统筹相关工作。他们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因村施策,与驻村第一书记共同研究制定教育扶贫、旅游扶贫、文化扶贫、产业扶贫、党建扶贫和生态扶贫等工作方案,按步骤推进有关工作。
桂林旅游学院还分别从扶贫专项资金、党建经费、桂林市人才小高地项目资金等多渠道为扶贫工作筹集资金,为每个驻村书记每年安排1.5万元的扶贫工作经费,该校的扶贫资金投入从2017年的39.66万元增加到2020年70万元。
发挥优势 多种帮扶结硕果
近年来,桂林旅游学院充分发挥特色办学优势和社会服务职能,举全校之力开展系列实践,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要凝聚全村党员力量,同心同德为村子谋发展,就要从三会一课上下功夫。”资源县资源镇官洞村第一书记陆经钊采取了很多办法,为党群活动中心添置设备,促成村支部与桂林旅游学院机关第一党总支结成对子,定期开展联合党建活动,一起研究落实脱贫攻坚工作。通过党建引领,官洞村各项工作走在乡村振兴前列,先后获评“自治区五星级基层党组织” “自治区文明村镇”“自治区卫生村”等荣誉称号。
“我们葱坪村坪水屯古村落和古树茶逐渐被外界所知,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以后我们的收入一定会越来越高。”资源县河口瑶族乡葱坪村村民潘序宣说。
桂林旅游学院为葱坪村作了旅游发展规划,派专家对村民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发展民宿、农家乐,宣传推广采茶节,逐步为葱坪村古村落建立起乡村旅游的基础。
桂林旅游学院与梅溪镇政府签署了旅游扶贫对口帮扶协议。在党建结对共建、乡村旅游规划、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培育农村电商发展和建立研学旅行实践基地等方面助力梅溪镇经济发展。学校派专家团队深入八角寨景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与中铁建丹霞景区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实习岗位,以人才优势资源助推当地打造旅游小镇,为群众带来新的收益。
桂林旅游学院还为巴马县旅游升级出谋划策,成立了以该校师生为主体的巴马营销中心——巴马寿乡旅行社。
“金江石屋水农家乐已经发展了3年,每年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8000元。”金江村第一书记庄均强说:“学校准备为农家乐投入更多资金,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群众参与。”
产业帮扶方面,桂林旅游学院更是产销两手抓,把群众增收落到实处。近年来,该校投入50余万元帮扶资金,派专家组建调研组赴村指导产业基地建设,先后帮助资源县6个贫困村引进中药材、茶叶种植和土鸡、梅花鹿、冷水鱼、土山羊养殖等产业扶贫项目,建立起“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稳定增加。
每隔一段时间,驻村的几位第一书记就带着贫困村的农产品回到学校销售,官洞村的优质稻米,中峰的蜂蜜、红提,胡家田村的土鸡,金江村的冷水鱼,葱坪村的古茶,深受学校师生欢迎。
桂林旅游学院通过在贫困村建立旅游电商平台,依托大型活动开展电商直播等方式,促进农产品销售。该校举办消费扶贫活动月,设立消费扶贫专窗,同时将每年教职工福利经费的50%以上用于购买扶贫农产品,助农增收。
着眼长远 教育扶智促发展
近年来,桂林旅游学院发挥全国旅游扶贫培训基地和旅游人才智库优势,从义务支教、师资培训、捐资助学等方面精准发力,通过多种形式在贫困地区开展“智志”双扶。
“桂林旅游学院英语支教工作队有情怀,有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水平,充分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是资源县中峰镇红军小学校长黄金对桂林旅游学院数年来开展的英语支教活动的评价。2018年以来,桂林旅游学院组织英语支教队深入中峰镇红军小学帮扶,既为贫困学生上课,也培训当地英语教师,形成了“支教队+红军小学+家庭+学生+社会”五位一体的帮扶模式,受益师生1200余人次。
桂林旅游学院设立“绿柚助学”奖学金,仅2020年就资助了资源县梅溪镇15名考上大学的贫困生。得到资助的中峰村大学新生肖媛文说:“桂林旅游学院的资助减轻了我家庭的负担,缓解了我父母的压力,也给了我乐观生活的信心和继续奋斗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