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04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马骏纪念馆:以青春之名

马骏纪念馆 关微 摄

□ 高艳

春天,阳光依旧遥远,从云端的缝隙缓缓流泻。历经一个冬天的东北大地,生机初显,莽阔的原野萌出葱茏的绿意,很适合追忆和怀想。

黑龙江宁安,牡丹江畔。马骏烈士纪念馆,平静,安然。

江滨带状公园内,这座素朴的仿古建筑,8根白色擎檐柱赫然伫立,弧形蓝膜玻璃窗与白色大理石墙面相映,屋顶铺嵌的蓝色琉璃瓦折射着柔和的光晕,显得古朴庄重。二层飞檐下,邓颖超同志亲笔题写馆名的匾额,宁静肃穆。

在中国革命数不清的仁人志士中,马骏,不是一个尽人皆知的名字。或许,这是大多数先驱者的寂寞,也是时光的无情。但历史终究不会被遮蔽,无论记忆,还是遗忘,它都在那里。

动荡年代,风云际会。马骏,就是这样一位时代浪潮中涌现的杰出革命者,是五四运动主要青年领袖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活动家和领导者。

世人所知马骏的生平,都在纪念馆一一陈列。近800件展品,将我们带入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五四运动中留日同学会赠给马骏的留日纪念章,不知带给年轻的马骏多少革命热情和激励,让他不知疲倦地奔走呼号,唤醒民众。

马骏自己设计使用过的书桌、书柜,在岁月中已然老旧。它们知悉马骏如何在进步书籍的引领下,在思考和奋笔疾书中,坚定了自己的终生信仰,并矢志不渝。在军阀张作霖的狱中,马骏受尽各种酷刑,为掩护一起被捕的同志,仍选择承担了一切责任。敌人威逼利诱,他不折不屈。他说:“叫我不宣传马列主义,不搞革命,这比太阳从西边出来还难!”

展柜里,马骏用来开展地下革命工作的接头物品茶瓶、念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却见证了他在那段风雨年代里的智勇坚毅,险象环生。

依稀的老照片,斑驳的文字,近百年时光。凝视那张黑白照,浓密的络腮胡子,目光平静却不失坚毅,甚至还带着些许微笑。就是他吗?33岁的生命,那样年轻,却戛然而止。我们惋惜感叹他逝去得太早,但他却如东北大地常年生长的青松,铁色的苍绿,凛冽的气度,不斜不蔓,挺直地插向天际。

咫尺影像,百年苍茫,都在这对望中。

理解,于我们这些草芥之人似乎遥远。但敬畏,不容置疑。

其实,出身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原属吉林省)一个回族家庭的马骏,家境较为殷实。他8岁即入私塾读书,11岁进入由其父集资创办的清真小学。宁安市北接中东路,东靠符拉迪沃斯托克,常有俄罗斯人出入,马骏从小就能说些俄语,以他的禀赋,也许他会成为一名学者或商人。但他从小性格刚烈,好打不平,革命者的激越与胸怀很早即初露端倪。随着日渐成长,国事,在少年马骏的心中变得越来越清晰与沉重。和当时许多进步青年一样,他向往外面更广阔的世界,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1915年,20岁的马骏来到新思潮比较活跃的天津,考入天津南开学校。在一次演说比赛中,他以《如何人格方可谓之有价值》为题,作了充满爱国主义的激情演说,获得第二名。这可以说是他在探索真理道路上所做的自我思考与回答。

在这次演说中,周恩来也成为前五名优胜者,二人从此相识相知,共同的人生取向使他们成为莫逆之交。

五四运动期间,马骏率领京津万名学生代表大闹天安门,被誉为“马天安”,是中国近代史上罕见的被人们以“天安门”命名并加以称颂的民族英雄。五四运动后,马骏与周恩来、邓颖超等人发起创建了青年进步组织——“觉悟社”。1920年,马骏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1925年,应李大钊函召,马骏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遭破坏,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被绞杀。所谓革命前仆而后继,1927年夏,马骏奉调秘密回国,临危受命,担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部长,负责重建北京市委。京津地区是马骏早年从事学生运动的地方,既为他提供了熟悉环境的便利条件,同时也增加了他从事革命的危险性。马骏把长长的胡须修剪成满口络腮胡子,短衫换长袍,机智巧妙地躲开暗探军警的追捕,积极活动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北京,党组织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

1927年底,由于叛徒的出卖,马骏被捕。1928年2月15日,他被军阀杀害。

一代风流骏豪,以青春之志、青春之血,淬信仰之火,成为那个觉醒年代的先驱。

走进马骏纪念馆,就是走进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走进革命者的血火传奇,就是召唤五四精神的回归,就是对激情年代里那些义无反顾的年轻志士的又一次集体遥望与呼唤。

如今,马骏纪念馆已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马骏,在历史的深处渐行渐远,而他的精魂,却在中华大地,在他故乡的土地上,永久地沉淀留存。

2021-05-04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5556.html 1 马骏纪念馆:以青春之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