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04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李庄:迷人的历史旋涡

李庄古镇 本报记者 陈晨 摄

□ 曹燕

从四川宜宾市区坐公交车往东,大概半小时,可以到达李庄。一路顺江而下,曲折之间,有的路段和长江的距离很近。我们去时正是汛期,偶尔有经过的大船掀起一阵浪,长江里行驶的机帆船几乎随浪摆动起来。岸边不远处形成各种回旋,看得清楚波浪的纹路,大漩涡套着小漩涡,循环不止。

水势猛烈,水性不错的当地人一般也都在近岸处游,不敢往深里去,也有横渡长江的勇者,会在腰上绑一个颜色鲜艳的浮漂。岸边伸向长江里的阶梯上,有着各种水文刻度的数值,显示这是一座吃水很深的城。

1937年,上海沦陷后,同济大学一路南迁,先后经过金华、赣州、昆明、贵阳多地。1940年,在抗日战争的隆隆炮火中,同济大学第六次迁徙,最终落地这个长江上游的小镇——李庄。李庄东岳庙的神像被抬出,就地摆放桌椅,东岳庙做了同济大学工学院的校舍。作为回报,工学院架起电线,李庄人用上了电灯,比长江对岸的南溪县城要早十多年。

今天的东岳庙已经成为游客服务中心,还能清楚地看到“同济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一纸十六字电文,起草者是李庄的乡绅领袖罗南陔。他和张官周、张访琴等乡绅、袍哥的决定,让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李庄成为抗战时期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也让饱经摧残的华夏文化得以延续生机。坚持文化抗战的四川李庄,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

与同济大学一同来到李庄的,还有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教育科研单位。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0月,这些单位才陆续迁回原处。

同济大学占据了李庄镇中心的各种古建筑,中央研究院史学所去了板栗坳,中国营造学社则搬到上坝。几个月间,李庄人口就从3000多人激增到1.5万余人。当年,梁思成向朋友描述李庄时说,“在长江上游一条不太吸引人的支流旁边”。

李庄,这个长江边寂寂无闻的小镇,一时间精英云集,群星璀璨,梁思成、林徽因、李济、董作宾、童第周、金岳霖……从世界各地寄出的信件,只需写上“中国李庄”四个字,就可以顺利到达。

穿过村庄农田,竹林掩映下的李庄镇上坝月亮田,就是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人们往往长时间驻足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卧室,卧室里有一幅相片:病中的林徽因躺在病床上,形销骨立。在李庄,林徽因学会了针线活儿,她曾经自嘲在床上强撑病体给孩子们缝补衣服,“这比写整整一章关于宋、辽、清的建筑发展或者试图描绘宋朝首都还要费劲得多”。一侧的墙壁上,则是那首著名的《人间四月天》。

刘敦桢、罗哲文、王世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的寝室前,挂着一个个成员的名牌。办公区内,还原了他们绘图、写稿的工作场景。工作人员说,希望每一位来旧址瞻仰的游客,都能记住他们的名字。

院子里那棵大桂圆树不知所踪。据说当年梁思成一住下来,就往桂圆树上拴一根竹竿,每天不辞辛劳,带着年轻人反复爬竹竿。到野外测绘古建筑,攀爬是基本功。他期盼着抗战结束,能够继续到野外“爬梁上柱”,进行考察。

据说梁思成拿到工资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立刻买米买油。他还学习蒸馒头、做饭、腌菜。然而战时物价飞涨,梁思成不得不经常往宜宾跑,当掉衣服,甚至钟爱的派克笔和手表换食物。他曾在甲骨学家、古史学家董作宾之子董敏的本子上画过一幅小画:一个精致的小碗,盛着番茄蛋汤。旁边他这样写道:“希望在胜利后,能喝这样一碗。”

梁思成在李庄最大的学术成果,是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编著,这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部系统而完备的中国建筑史。1945年,董作宾耗费多年心血的《殷历谱》在李庄出版,这是一部在甲骨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这里有一副对联这么写:“国难不废研求,六载清苦成巨制;室陋也蕴才情,百年佳话系大师。”

李庄的张家祠还保存着旧日格局。它营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抗战时中央博物馆的国宝文物曾在这里存放过5年多,如今改作纪念馆。张家曾是李庄的大家族,当年他家的50扇窗上刻着100只仙鹤,每扇窗的雕工造价就高达14两银子。据说,这“百鹤窗”曾与旋螺殿、奎星阁、禹王庙的九龙碑一起,被梁思成誉为“李庄四绝”。

李庄人对幸福的理解,都刻在张家祠墙角的石雕上,一壶酒、一块肉,包裹着“福”字。白肉、白酒、白糕是李庄旅游业的“三白”,白肉被片得薄如蝉翼,配上蘸水,十分爽利。我去的时候是旅游淡季,李庄的旅游业呈现一种难得的朴素和松弛,和当地人的生活并未割裂。当地人围坐在一起喝茶、玩纸牌,据说这纸牌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发明。街边茶馆里点上一杯茶,透明的玻璃杯中茶叶很快浮游起来,水汽氤氲,耳边川音爽朗。

这个长江边的小镇,在国难最危急的关头,为这些大学者提供了一方庇护,谱成了战乱期间,高等教育、高等学术与川南农民和平共处、共克时艰的一段佳话。

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生活困顿,大家学者们在李庄纷纷养鸡种菜,今天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内还保留了一片菜地。历史与现实缠绕在一起,大时代与小生活,质朴而轻盈。苦苦钻研、埋头学术的同时不忘耕种稼穑,这正是历史最迷人的旋涡。

2021-05-04 曹燕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5554.html 1 李庄:迷人的历史旋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