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27日
第02版:旅游报02版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优质更公平

——全国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工作总结部署会议综述

□ 邰子君

“截至2020年12月,全国省、市、县三级普遍制定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或服务目录,全国累计建成村级文化服务中心575384个,全国有2578个县(市、区)建立文化馆总分馆制……”“公共文化领域未来工作重点包括着力构筑公共文化新型空间、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搭建社会力量参与平台、发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近年来,全国公共文化领域改革建设任务取得显著成效。

4月22日至24日,文化和旅游部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工作总结部署会议,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公共文化领域改革经验,并部署安排下一阶段重点工作,要求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推动更深层次改革,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

深化供给改革

近年来,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但仍存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低、同质化、资源配置错位等问题,为解决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首先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着手。

苏州市市长李亚平介绍,近年来,苏州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合理规划公共服务网点,持续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并精心打造“苏州最江南,文化惠民心”服务品牌,同时出台了《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年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经费超过3000万元。多措并举下,苏州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普惠均等、群众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截至2020年底,苏州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已达0.47平方米。

北京市东城区副区长刘俊彩表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东城区成立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设立每年一亿元的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高位统筹“文化强区”建设,并相继出台了《东城区向社会力量购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北京市东城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东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全流程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上从“有没有”“够不够”向“好不好”演进升级。

上海市长宁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张伟说,长宁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出台公共文化优质均衡三年行动计划等65个制度文件,坚持标准引领,抓好制度落实,深入推进重点改革任务。

打通“最后一公里”

高质量的供给还需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入日常生活中。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众菜单”、北京市东城区的“十分钟文化圈”、上海市长宁区的“十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这些新颖且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受到群众欢迎,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正逐步打通。

浙江省温州市副市长娄绍光介绍,近年来,温州深入落实《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在确保五万人以上乡镇街道文化馆分馆建设全覆盖基础上,统筹全市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社会资源,积极打造“文化驿站”,不断优化功能融合、资源共享、覆盖城乡、特色鲜明的文化馆总分馆服务网络,让“文化驿站”成为全市文化建设的新地标和基层精神文化生活“加油站”。

“长沙以构建‘十分钟阅读圈’为目标,扎实推进全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打造多层次阅读空间,编实织密设施网络,拓展多元化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阅读品质。”湖南省长沙市副市长刘明理表示。长沙通过提质家门口阅读设施、建设智慧型阅读设施、打造嵌入式阅读设施等方式,将活动品牌、阅读主体、阅读社群多元化,同步推进运维一体化、管理数据化、考核标准化工作,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开放共享的现代阅读服务新格局。

服务方式不断创新的同时,管理模式也在同步升级。湖北省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馆长李淑云介绍:“长江文明馆自筹建以来就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理事会制度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与探索,由武汉市政府、长江水利委员会、武汉大学、省市文化行政部门的代表组成理事会,长江文明馆形成了理事会决策、管理层执行、监事会监督的现代文化事业单位运营体系,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破解基层难题

财力不足、人力不足、活力不足……这些曾横亘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的难题也在近两年的改革工作中逐步解决。

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县长邓国雄表示,近年来,乳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两项融合”盘活资源,以“两项改革”破解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管用”难题。“乳源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工作,推动文化服务与文明实践高效融合,从资金融合、阵地融合、人才融合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发展活力。”邓国雄说。近两年,乳源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主题阅读沙龙、瑶汉互助文艺帮扶共建行动等活动近500场次,惠及群众62.3万人次,基层参与度显著提升。

陕西省安康市委副书记王刚认为,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改革过程中,观念转变必不可少,“安康位于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近年来聚焦脱贫攻坚主战场,突出新民风建设引领,走出了一条设施自给、群众自强、文化自觉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的特色发展之路。”王刚说,安康以新民风建设创新品牌,以文化设施供给提升城乡品位,以优质文化服务改善生活品质,正逐步实现让公共文化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才队伍建设始终是基层文化公共服务工作的重点,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表示,为进一步解决基层公共文化队伍不强、供给不足、效能不高等问题,当地突破向编制要人、向财政要钱的传统思维,以志愿者队伍建设为抓手,发挥志愿服务作用,让群众当主角,让基层文化阵地活起来。2017年,四川启动文化志愿服务“帮村行动”,招募志愿者4.62万名,还打造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志愿服务队伍2119支,并从文化志愿者中遴选出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予以扶持。截至目前四川共培育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400余名,文化志愿者正成为四川基层文化建设的一支成建制、成规模的重要力量。

2021-04-27 ——全国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工作总结部署会议综述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5403.html 1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优质更公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