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豆腐、北岭丸子远近闻名,炒蟹豆、煲其子香脆可口,老扬琴、样板戏、黄河号子曲韵悠扬……漫步在利津县南岭村,这些老传统、老手艺随处可见,淳朴的乡音诉说着千百年来黄河沿岸的变迁。
山东省东营市作为黄河入海城市,除了拥有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等特色资源外,文化遗产资源也非常丰富。经过不断努力,东营市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非遗进社区 文化惠万家
近年来,东营市着力打造“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演出品牌,组织吕剧、短穗花鼓等优秀非遗项目深入到社区惠民演出,拉近非遗和社区居民的距离;打造以黄河口草编社区展馆、刘氏布偶社区展厅等为代表的一批社区非遗展馆,为市民提供免费展示民族民间文化的窗口,让更多居民认识和了解非遗。
为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东营市组建了刘氏布偶、杨氏面塑、剪纸等“非你莫属”系列非遗保护传承队伍,定期到社区开展培训活动,传授手工技艺,展示非遗魅力。河口区杨氏面塑项目传承人杨梅深入街道、社区传授面塑技艺,开展活动100余场次,参训2000余人次,培养指导乡村新一代非遗技艺传承者。
非遗有市场才有动力,有群众基础才有传承活力。东营市积极引导普通民众参与、投入到非遗项目的制作、表演中,让群众在体验过程中弘扬和传承优秀非遗产品。辽河社区刘氏布偶工作室培训下岗职工及残疾人1500多人,家庭制作户30多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非遗进乡村 文化助扶贫
东营市把非遗助力扶贫作为推进文化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非遗助力扶贫工作。一方面通过多方争取帮扶资金,探索文化扶贫新路径;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作用,开展“非遗+企业”“非遗+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困难群众就业,助力精准扶贫。
东营区龙居镇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居草柳编制作技艺企业贾针工艺品厂为龙头,大力开展非遗扶贫工作,企业年产值600万元,帮助30多个村的200多名留守妇女、低保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实现脱贫,人均年增收2400元。
未来,东营市将进一步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通过扩大工坊数量,提高工坊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帮助非遗扶贫产品对接市场,开展工坊产品展示展销活动;鼓励互联网电商平台开展工坊产品的线上展示和销售等措施,切实提高贫困人群收入,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非遗进景区 文化增内涵
近年来,非遗在吸引游客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东营市抓住机遇,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2020年,东营市开展全市导游员(讲解员)讲文化遗产大赛,将非遗融入日常讲解中,在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对全市文化遗产了解的同时,又给全市旅游资源增加文化内涵。
为展示和传承齐笔制作工艺,广饶县孙子文化园在景区内设置齐笔体验馆,邀请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非遗传承人郭明昌现场展示齐笔制作过程,浸、拔、梳、并、连等150多道工序,每一步都是技术活,展现的都是匠人的高超技艺,往来游客不禁啧啧称奇。展馆内游客不仅可以购买毛笔,也可以亲手制作齐笔,亲身感受传统技艺的无穷魅力。
此外,东营市在开展研学游活动中,坚持非遗大课堂阵地培训,举办非遗传习大课堂,邀请剪纸、面塑、布艺等优秀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现场传艺,积极组织剪纸、戏曲、泥面塑、草柳编等非遗传承人进景区,并纳入研学旅行课程中,受到游客的欢迎。
非遗进校园 文化有传承
东营是吕剧发源地,其在东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为推动吕剧艺术传承,东营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吕剧进校园”活动。为规范全市吕剧教学课程,东营市编印校本教材《吕剧艺术》,并免费向各县区、开发区发放1400余册。
目前,“吕剧进校园”活动已惠及东营市近百所中小学校,通过吕剧骨干入校辅导、吕剧兴趣学习小组、青少年暑期吕剧学习班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吕剧学习效果,并将优秀学生引入吕剧演出中,在实践中锻炼舞台表演,积累舞台兴趣,培养吕剧传承人。
据介绍,2020年东营市“吕剧进校园”活动演出27场,“吕剧进课堂”进校辅导314课时,逐步培养学生对吕剧的兴趣,不断夯实吕剧的青少年基础。王辰曦、赵晨屹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地方戏组小梅花金奖,吕剧《吕乡娃娃唱吕韵》荣获编排类小梅花集体节目称号。
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常光兴表示,下一步,东营市将以黄河文化(东营)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为统领,抓住非遗在社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两个重点,把握非遗项目挖掘、非遗研学游、非遗在社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四个方向,扎实做好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边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