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9日
第05版:旅游报05版

福州市鼓楼区:“一老一少一普”社区平台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 李金枝 本报记者 吴健芳

社区里的老人希望有健身和活动的空间,小朋友希望放学后有游玩、放松的去处,上班族工作之余想找地方“充电”……面对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福州市鼓楼区不断创新,建立“一老一少一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少儿成长服务站、文化普及服务站)社区平台,并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不断培育公共服务人才,让群众共享文化改革的发展成果,为福州成功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贡献了鼓楼力量。

而福州的创建工作正值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前后,这让创建工作有了法律依据。鼓楼区紧抓这一有利时机,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

区委、区政府将“一老一少一普”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并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约4000万元(不包括场馆建设费用)用于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2016年,鼓楼区出台《关于福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鼓楼区实施意见》,在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队伍发展、活动开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制定了详细的考核指标,确保创建工作有的放矢、有序展开。

同时,鼓楼区还提出了“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场所最大化”的要求,确保每个活动场所总面积超过300平方米。目前,“一老一少一普”公共文化服务点已覆盖鼓楼区的69个社区,构建起惠及全民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有限的空间用在惠民利民上,满足了我们多样化的需求,非常值得点赞!”鼓楼区东街街道居民林奇说。

为加快“一老一少一普”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建设,鼓楼区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通过星级考评,促进文化站的比学赶超,提升文化服务的效能和水平;加强街(镇)文化站建设,使其切实承担起统筹管理本地文化设施的职责。

近日,鼓楼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主办的“文薮鼓楼·雅颂鳌峰”公益讲座系列活动——读享鳌峰坊在李世甲故居举办,邀请了当地乡土作家进行分享,吸引了不少市民参与。该活动是鼓楼区开展的以“听鼓楼,说古厝”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之一。

为助力福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近年来,鼓楼区依托区、街(镇)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发挥社区文化阵地和文体队伍的作用,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各类民俗文化主题活动,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为丰富鼓楼公共文化阵地,鼓楼区还积极探索建立社区文化服务资金募集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社区文化建设。2016年,鼓楼区率先尝试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在11个文化普及服务站示范点委托专业文化机构开展文化培训和文艺演出活动。

近年来,鼓楼区还开设了“名师讲坛”项目,采取集中培训与社区巡回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邀请省内艺术、书画、语言、民俗等领域的名师大家走进社区,为群众进行义务培训,提高群众的文化修养。

鼓楼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叶艺芳说,引入社区文化服务资金募集方式,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化运作,就能推出更多样的文化形式,满足更多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

此外,鼓楼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开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闽剧票友沙龙、军门社区的闽菜培训班等,丰富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高了其生活品质。

据统计,从2016年1月至今年10月,鼓楼区共组织了5000余场系列文艺活动,69个社区轮流转,吸引500余万人次居民参加。

人才队伍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保障。鼓楼区文化馆在辖区10个街(镇)实施“1+1+2”基层文化管理模式,即每个街(镇)配备1名分管领导、1名专职文化站长和2名文化专员,共同负责开展街(镇)文化工作,有效解决了街(镇)文化专员缺乏的问题,充实了街(镇)文化队伍。

鼓楼区文化馆还为文化专员制定了相关任务职责——每周一至周四,各文化专员在各街(镇)辅导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每周五则集中在鼓楼区文化馆开展文化专业集训,确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水平的提高。

叶艺芳表示,下一步,鼓楼区将继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闽都文化传承发展,繁荣文艺创作,打造一批独具鼓楼特色的文艺精品,让社区居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改革成果,提升其文化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

2020-12-29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3372.html 1 福州市鼓楼区:“一老一少一普”社区平台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