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沉稳而强劲地与时间对抗,勾勒历史之经纬,篆刻人类发展演变历程。以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的开平碉楼,正是建筑长河中精妙的一笔。
矗立在宁静村落中的坚固堡垒,张扬在简易壁垒之上的华丽塔顶,凌空于塔楼四壁的燕子窝,在静穆无声中诉说着被建筑凝固的历史。
开平碉楼,始建于明末清初,大量兴建于20世纪中期,集防卫、居住和观赏性于一体,因其碉堡状外形与多层塔楼式结构得名。开平碉楼建筑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记录着中国华侨发展历史,传承着开放包容的华侨精神。
碉楼的雏形为古时的“角楼”与“望楼”。“角楼”反映其多分布于村落、住宅的边角位置,“望楼”则呈现了碉楼瞭望、防守的功能。据史料记载,开平以前盗匪横行,洪涝之灾频繁,村民们不得不修建碉楼以求自保,在天灾人祸中建造一处安宁之所。早期的碉楼多为宗族或村落集体建造,而后期出现的防御住房一体式碉楼则是在外华侨衣锦还乡兴建的。
作为防御型乡土建筑,碉楼既保留了当地传统民居“三间两廊”式特色,又在其基础上增加了防御性。碉楼上部四角悬挑突出的角堡呈全封闭或半封闭状,可居高临下视察进村之敌,顶层瞭望台还配备了铜钟、警报器等防卫装置,且碉楼皆为多层建筑,坚固厚实的墙体,狭长的窗口,铁闸铁门等均进一步加强了建筑的防御功能。
开平古村落的营建讲究“风水格局”,倚山、向水、前祠、后楼,规整而富有韵律。碉楼多建于村后,与半圆形的池塘、池边条石、大晒场共同组成“文房四宝”的格局,山峦如案,村前辟出半圆形泮池一畦为砚,池边条石似墨,高大的碉楼成笔形者为佳。在侨乡人民心中,这是文脉昌盛、耕读诗家最理想的屋场。
开平碉楼源于本土劳动人民的智慧,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又焕新于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漂洋过海的外国建筑图纸将古罗马的廊柱、拜占庭的穹庐顶、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葡萄牙式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雕花、英国城堡式的燕子窝等西方文化艺术一并带到了开平,使典雅恢宏的西方艺术风格在含蓄的东方传统风韵中融合绽放。
其中,号称“开平第一楼”的瑞石楼,将中西方建筑艺术融合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繁杂而精美的线脚和柱饰从一层延至五层,颜色醒目而艳丽,各层楼的窗裙、窗楣和窗花的纹样与造型各不相同,罗马式拱券吸人眼球,四角别致的托柱循序而上,爱奥尼克风格的列柱与拱券共同组成了气势恢宏的柱廊。上层的平台四角是穹窿顶角亭,南北两面皆以巴洛克风格山花图案装饰,三层西式亭阁之中,以罗马穹庐顶和拜占庭穹庐顶造型最为显著,西欧风情极其浓厚。
又如开平塘口镇的立园,集传统园林、岭南水乡和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园内分大花园、小花园和别墅区三部分,彼此以人工河或围墙分隔,又用桥亭和回廊连成一体,园中有园,景中有景,里面亭台楼阁,黄墙绿瓦,飞檐斗拱,兼具江南水乡的精致和北方园林的大气,沿袭中国殿堂之古风,又融入西式建筑的典雅。
瑞石楼和立园只是中西方建筑文化在开平交融碰撞的一个缩影,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凝集于开平碉楼之内,展现着中西交融的别样魅力,马降龙碉楼群、自力村碉楼群、燕平楼、方氏灯楼等均为其中的典型代表。
这些高大建筑“唐装”与“西装”的结合不仅在外,更在于内。古希腊风格柱廊上雕刻着龙、凤等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房屋角楼里不仅有春兰秋菊、更有精美的欧式花卉,而建造碉楼所用的钢筋、水泥、陶瓷等材料也大多是从国外海运回国内……“不土不洋”的建筑“面子”和“里子”成就了开平碉楼的独特价值。
散落的开平碉楼,如同一间间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海内外游客。如今,经过多年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改造提升,开平碉楼焕然一新,正以其非凡的风姿与魅力开拓前路,为未来书写无限可能。
(张宝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