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怦然 供图<全景视觉
在婺源县城住了一宿,清晨,披着一缕霞光赶往理坑。
婺源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故里,有着“书乡”之称。一路高山峻岭,粉墙黛瓦掩映其间。“婺人喜读书”,似有隐约书声随袅袅云烟飘来。
理坑位于婺源北部的偏僻山间,单从村名看,就有股书香味,一听介绍,果不其然。理坑原名“理源”,建于北宋末年,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节,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誉为“理学渊源”。又因当地“溪”亦叫“坑”,故俗称理坑。数百年来,人才辈出,先后出七品以上官宦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达333部582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库全书》。文化底蕴如此厚重,着实出人意料。
一路寻去,山路蜿蜒,峰回路转,不知转过几多弯才抵达。
初秋的阳光令人有些燥热,到此却仿佛打了折扣。一条清溪从深山老林中潺潺流出,水的气息扑面而来,清爽之感漫过全身。徽州古村落特有的水口处,拱桥横跨,上面建有亭子,桥亭合一,藏风纳气。旁边有座高耸的塔,像一支竖起的巨型毛笔,欲书欲画,瞬间弥漫书卷之气。
白壁、翘角布满了浅灰、深灰痕迹,溪水把古旧的模样,连同屋檐下摇曳的灯笼揽入怀中,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几座直桥枕在溪上,或木或石,简洁明了,一只黄狗正悠闲地从桥上走过。竹筏静静地浮在水面,竹竿上晾晒着衣服,捣衣洗菜的妇女有说有笑……原汁原味的生活,洇染着徽州的古韵。
漫步幽深的小巷,走在青石板上,仿佛聆听岁月的老歌。高高低低的马头墙如同抑扬顿挫的节律,灰暗的鳞瓦似一节节舒缓的音符,斑驳的墙面则写满了歌词。越往里走,似乎越能触及历史深处。明代工部尚书余懋学、吏部尚书余懋衡、广州知府余自怡、台州知州余世儒,清代兵部职方司余维枢、光禄大夫余启官等等人的宅第散落在村中。徽州有句俗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人打小就到外闯荡,或商或儒。为光宗耀祖,高官巨贾们回乡大兴土木,高宅、深井、大厅,既自成一派。获取功名须苦读才能及第,村中达官贵人竟如此之多,可见学风之盛、学子之优。
“天官上卿”“尚书第”“司马第”“大夫第”“云溪别墅”……墙脚被青苔染绿,窗棂上的木雕、砖雕和石雕,或古朴,或典雅,或繁复精美,或简约精巧。欣赏着“三雕”,犹如翻开一本古书,闻到的是来自历史云烟深处的缕缕醇香。这些房屋总体还算朴素,有的外观就如寻常百姓家,十分低调,这是书香濡养的结果,这是到了“学问深时意气平”境界。
推开虚掩的大门,深宅民房也是石门坊,雕栏画栋,虽比不上官宅的轩昂,工艺也一样精湛。福禄寿喜,透着平常人家的祝福,寓意或谐音图案,嵌入的是满满希冀。许是文人喜好,琴棋书画、梅兰竹菊也不乏见,流淌的是崇文尚雅风貌。
“小姐楼”院内古树参天,二楼的美人靠下方,木雕、砖雕分为两行,上方是六扇玲珑的花格窗,想来这位小姐才貌双全,在挑选意中人时,倚在美人靠上,吟诗作对的题目不知难倒了多少应征者。
转角处不时见到支起画架的学生,三三两两,有坐有倚,有工笔有写意,点点墨香在笔下散发,一幅幅古朴恬淡的村景跃然纸上。柿子黄了,一位女生正为其着色,颇有吴冠中江南水墨画的意境。
轻盈的风裹着琅琅书声,从村中一所小学传来,文风文运就这样经年不衰。理坑有着“山中邹鲁”之称,骨子里透出的是儒雅气息和高贵气质。时光流逝总会带走一些东西,书香却在理坑飘逸千年。铅华洗净,香气依然,因为那是古村的魂。
小贴士
地址: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沱川乡 景点:理源桥、官巷、司马第、天官府第 美食:蒸汽糕、油灯果、酒糟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