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1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北京箭扣长城观览记

□ 刚星莎

长城是我国古代中原政权在北部修建的防御工事。先秦时我国便有了长城,当时的秦国、赵国、燕国等为防御北方匈奴侵犯而开始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分散的长城连成一体,首次在我国北方形成“万里长城”。之后,历经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各个朝代都连续不断修筑长城。到了明代,以更大规模、更坚固的材料修筑长城。

北京境内长城有629公里,沿北部山区半环抱着北京平原,这里主要是明长城,箭扣长城是其中一段。箭扣长城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八道河乡境内,距怀柔城区约30公里,海拔1141米,全长20公里,东与慕田峪长城相连,可达古北口、山海关;西与黄花岭长城相连,可达八达岭、居庸关。

为什么叫“箭扣”,当地有一种说法。明朝开始修箭扣长城时,箭扣长城本无名。当时朝中的一位工部官员前来巡视修筑工程,他登上一座高高的山顶远望这段长城,发现这段城墙在群山之间,就像一个涧口(意为两山之间的低洼处),于是命名为“涧口边墙”(明清时多称长城为“边墙”)。可是当他回到朝廷后,觉得名字不妥,但一连想了好几天也没有想好。一天,他翻阅史书,忽然看到“铁马金戈仰天笑,弯弓箭扣射双雕”的句子,当即拍案叫绝,称这段长城为“箭扣长城”。箭扣长城蜿蜒呈“W”状,最低处似将箭拉满弓时手扣住弓弦的位置,也就是“满弓扣箭”,因而得名。其实,“箭扣”这两个字也是近几十年叫响的,过去称“涧口”的多。

箭扣长城的修筑与两位重要人物密切相关。

一是明朝大将徐达。徐达(1332-1385)出身农家,和朱元璋是从小长大的朋友,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加入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徐达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劲敌陈友谅;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他挥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灭张士诚,旋即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明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攻入大都,元朝灭亡。元朝被推翻后,蒙古各部落仍有相当实力,不断袭扰明朝的北部边疆。所以,徐达奉朱元璋之命,一直驻守北京,抗击蒙古部落的攻击。为了抵御蒙古部落的进攻,徐达组织修建长城,这就是明长城的始建。在明代之前,北方长城主要是土筑的,徐达为使长城坚固,开始用砖石修建长城,从河北与辽宁交界的山海关修到山西大同,其中徐达主持修建了北京的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等处城关。他还和刘伯温一道主持修筑了山海关,朱元璋亲自将此关定名为“山海关”。徐达主持修筑的长城跨越河北东北部的秦皇岛和承德等地区、北京地区、河北西北部的张家口地区、山西大同地区,箭扣长城就是其中一段。

二是民族英雄戚继光。戚继光(1528-1588)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10多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深得沿海人民的爱戴和朝廷的赏识,他率领的戚家军名闻天下。明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调戚继光北上镇守北京、河北一带,防御蒙古鞑靼部落对北方边境的侵扰。当时,明朝将长城沿线划分为9个防务区,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分别驻有重兵,称之为“九边重镇”,包括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偏头关(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每镇均设有总兵官进行管辖。蓟州镇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拱卫京师,是九镇中最重要的一镇,戚继光为蓟镇总兵官。虽然蓟州镇长城段在明初由徐达进行了修筑,其后也进行了维护,但到了戚继光时,随着军事攻防能力的提升,长城已不能完全满足防卫的需要,有些地方显得十分简陋。所以,戚继光决定大规模修筑长城,他亲自主持设计、修建了河北的金山岭关隘,北京的古北口、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等长城的重修,都与他有关系。箭扣长城在这时也进行了大规模修建,最终形成现在的样子。

戚继光有一首咏长城的诗《登盘山绝顶》,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为“格律颇壮”“近燕赵之音”: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这首诗道出了长城深秋中的肃杀、苍凉中的壮美,也道出了戍边将士的壮怀及其为国捐躯的气概。

明代京城周边长城比之前长城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明代京城周边长城将土石材料改为条石作基础,更为坚固。二是明代制砖工业迅速发展,用砖砌长城开始普及,砖砌的长城更坚固也更美观。三是在长城上大量增建关城,如居庸关、山海关、金山岭关都是这时修筑的。四是在长城上大量建空心敌台,所谓“空心”,就是里面是空的,如同房间,可用来屯兵、屯粮、储藏军火,敌台顶部可用来瞭望和守卫。戚继光在《练兵杂纪》中对空心敌台有详细记载:敌台高低大小不等,各个敌台之间互为犄角,相互救应,敌台里都配备有火炮,鞑靼的弓箭无法射到敌台里的士兵,骑兵在火炮的攻击下也不敢靠近长城。每个空心敌台置有百总一名,负责指挥战斗。

明代长城增加了关、台、楼、堡,城关、敌台、烽火楼与城墙交替出现,比起简单的墙,看起来更为壮美、更富有起伏感、更具视觉冲击力。箭扣长城集中体现了明代长城建筑的这些特点。

箭扣长城东西两个起点处,各有一个标志性敌台,东起点处叫正北楼,西起点处为九眼楼。正北楼楼体东西长11.9米,南北宽9.52米,通高10.8米,基础用13块条石砌筑,用砖砌成柱子,支撑上层结构,柱与柱之间的空间作为士兵吃住和武器储藏之地。上层供瞭望和作战用,四面有垛口,其中东、西各有4个射箭孔,南、北各有5个射箭孔。九眼楼位于箭扣长城西北部,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是箭扣长城地势最高的敌楼,为正方形双层建筑,因每边有9个瞭望窗而称“九眼楼”或“九孔楼”。该楼坐落于海拔1141米的火焰山顶部,又被称为“火焰山楼”。由于山势高峻,天气晴好时站在敌楼之上可隐约望到京城,所以也称“望京楼”。九眼楼原为两层,因年久失修而坍塌,现在只剩一层,高7.8米,每边长13米。这是戚继光主持设计建造的敌楼,也是京城周围最大的敌楼,所以又称“万里长城第一楼”。

箭扣长城有个“北京结”,这里是三条长城的集结点。一条是从山海关过来的长城,从这里,长城一分为二,一条为内长城,一条为外长城。明王朝为了加强京师的防御能力,在北京北方修筑了两道长城防线,即内、外长城。内长城从这里向西南经河北省易县、涞源县、阜平县而入山西省界,经灵丘县、繁峙县至偏关县老营堡柏羊岭,并在此处与外长城相接。外长城从这里向西北行经河北省赤城县、张家口市、怀安县而入山西省界,又经天镇县、大同市至偏关县老营堡柏羊岭,同内长城相连。在内长城上有六座著名的关隘,即内三关、外三关:靠东侧的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称为内三关,靠西侧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关为外三关。这六座关隘彼此互为联动,构成一个整体,成为拱卫京都的稳固屏障。三条长城像三条彩带汇聚在这里,像是打了一个“结”,所以被称为“北京结”。

箭扣长城以险著称,是北京长城段最险处之一。晚清怀柔诗人刘庆堂到这里后留下一首诗:

涧口巍巍叠嶂开,巉岩小径入云隈。

同游到此齐翘首,遥望人从鸟道来。

作者还在诗的引言中写道:“由龙潭左侧悬崖直上,约三里许,即至涧口,俗读如扣险径也。攀跻之难,殆过蜀道。”这首诗写尽了箭扣长城之险。

箭扣长城的险从景观之名就可见。一处景观叫作“鹰飞倒仰”,指的是箭扣长城段中一处离九眼楼不远的敌台及其城墙,敌台立在一个突兀的山峰上,像一只雄鹰的头立于高山之巅,下面的山体构成雄鹰的身体,长城城墙就建在山体之上,坡度达80多度,几乎是直上直下,如此陡峭,连雄鹰飞到这里也要倒仰着向上奋力高飞才能越过此山峰,故有此名。箭扣长城还有一处景观称“天梯”,一听名字也是陡峭险峻。天梯是一段坡度达70多度、长70—80米的长城,最窄处宽60厘米,每级台阶高40—50厘米。在这里登长城,只能前脚掌踩在石上,每一级要跨上半米左右高,没有一定的体力和耐力是登不上去的。这样的险路甚至比这更险的路,在箭扣长城随处可遇到。

箭扣长城由于年久失修有多处坍塌,碎石顺着山坡滚落,铺满城墙内。国家文物局确定了箭扣长城的修复方针,即“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箭扣长城的修复,不是全部恢复到原样,而是保持不再塌落。比如,城墙内的满坡碎石,不再清除,不再按原样恢复台阶,而是用糯米浆灌入碎石缝中,使其固定不再滚落、塌陷,这样就形成爬箭扣长城的独特体验:爬的不是台阶,而是滚石。还比如,城墙内本没有树,但日久天长,风刮来了树籽,在城墙上扎了根,一些树在城墙上长了几十年、上百年,修复时,也不是见到树就一律清除,而是对扎入砖缝、鼓胀墙体、破坏城墙内部结构的树予以清除,那些对城墙没有影响、或清除了反倒会破坏墙基的树,就不再清除。现在爬箭扣长城时,会随处看到城墙和树一体的景观。修复箭扣长城用的砖也是按古法烧制,尺寸与明代城砖一致。城砖在山西定制,运送到箭扣长城所在山下的村子,再用骡子驮到山脚下,然后由人背上去,几十万块砖就是这样靠人力一块块背上去的。

现在有许多地方修长城,存在“过度修复”问题,修完的长城失却了原有风貌和价值。箭扣长城的修复理念,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020-09-01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0220.html 1 北京箭扣长城观览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