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5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惹人相思的七夕

□ 吕峰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七夕是一个温婉、诗意、甜蜜的节日,像一棵枝繁叶茂的树,浓郁的人情味像一朵朵艳丽的花缀满枝头,望天河、拜织女、吃巧饼、拜魁星,让人一想起,眼前就浮现出一幅诗意盎然的画。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旧时是一个隆重的节日。巧饼是七夕必备的吃食,记忆里对七夕的盼望,其实是对巧饼的期盼。当天早上,奶奶就开始忙碌了,她拿出模子,忙着和面、调馅、烙巧饼,甜的、咸的,香透了整个童年。巧饼的模子有两种,一种是金鱼型的,寓意年年有余,希望日子越来越富足。另一种是织女望夫图案,只见婀娜多姿的织女站在银河边翘首以望,回想起来,我也惊讶于奶奶从哪里得来如此精美的模子。

奶奶烙的巧饼圆滚滚的,让我垂涎欲滴,即使现在回想起来,那特有的香甜依然会穿越时空,一波一波地在心里荡漾。刚做出的巧饼是不能吃的,只有到了晚上拜完织女才能吃。

拜织女是女孩子的事,以便将来能够心灵手巧,嫁得好夫家。男孩子要拜魁星,为了将来学有所成,光耀门楣。小孩子学着大人们的样子装模作样地拜,心却早已跑到了巧饼上。等把烦琐的仪式进行完,一家老小在圆月的夜色里,在院子边的石榴树下,或蹲或坐,一边吃着自做的巧饼一边聊天。

吃饱喝足了,母亲会卷一张草席,带我到晒谷场去望天河。晒谷场上坐满了纳凉的人,女人与女人诉说着操持家务的不易,男人与男人“侃大山”,小孩子则不知疲倦地玩游戏、唱歌谣,“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带洋刀……”

母亲喜欢借着月色纳布鞋,偶尔会情不自禁地哼起不知名的儿歌。我从不知道母亲的声音是如此的美妙动听。母亲唱:“地上的人活着,天上的星就亮着。”那歌谣给了儿时的我天人之间息息相关、须臾难分的启蒙,让我萌生对苍穹的思索,焕发出诸多想象。谁也不知道宇宙究竟有多少星辰,它们在不断地凝聚,不断地新生。

最好玩的游戏是捉迷藏,我们躲在草丛中,看流萤宝蓝色的尾灯在清辉中飘忽明灭,秋虫在微吟浅唱,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芳香,蹲在草丛中,我小小的心惊异于夜色中的这份宁谧与温馨,便常常忘了游戏。玩倦了,悄悄在母亲身旁躺下,在习习凉风中入睡。

旧时,每年七夕,奶奶都要喊隔壁的三奶奶来家里过节。三奶奶是镇上的大家闺秀,与三叔公“门不当,户不对”,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结合。在那个年代,三奶奶的举动当真是“惊世骇俗”了。可惜三叔公过早地离世了,只剩三奶奶,守着他的照片过活。

记忆中,无论什么时候遇到三奶奶,她的手中都握着一根黑得发亮的烟斗。后来得知那是三叔公健在时用的,已经用了30多年。长大后,读到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才恍然懂得,这样毫无理由的睹物思人,才是真正的生死不渝,才是万劫不灭的情重。

小时候,常听奶奶说,每到七夕就会下雨,那是牛郎织女的眼泪,晚上下雨时,只要在葡萄树下放一盆水,就能听见牛郎织女的哭声。天真的我不止一次于七夕夜在葡萄架下久坐,只因那一段美丽传说。在懵懂的儿童时代,没有人告诉我天上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只是一种美好祝愿,而葡萄架下听“七夕”则成为人生中最美的一段点缀。其实,一场雨过后,葡萄架下水气泱泱,沁人心肺。我喜欢清晨或傍晚坐在葡萄架下看书,乏了便信手摘一粒珠圆玉润的葡萄,嘬破一小块,让甜美的葡萄汁在嘴里奔涌而出。

“恩爱白首不相离”,七夕是诉说爱意的日子,这个传统节日既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也深深镌刻着农耕时代人们对美好的憧憬与向往。无论是吃巧饼还是望天河,都是一种惹人相思的风俗,那是一种记忆深处的浪漫滋味。相逢在七夕,既朴素美好,又醇厚感人。

2020-08-25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0019.html 1 惹人相思的七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