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7日
第01版:旅游报01版

古老苗寨美丽“蝶变”

□ 徐夏夏 李磊磊

沿着苗岭山脉蜿蜒前进,翻过层层屏障,步入雷公山河谷,10余个自然村寨相连成片、依山而建,吊脚楼鳞次栉比,白水河穿寨而过,游客熙熙攘攘……这便是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是历史悠久的苗族聚居村寨,是苗族文化的一座“露天博物馆”。长期以来,西江千户苗寨因为地处深山而少受外界侵扰,却也因此发展相对滞后。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挑战。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西江千户苗寨通过发展旅游,让“珍藏”的苗族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让古老苗寨实现了美丽“蝶变”。

2008年,西江千户苗寨开始旅游开发。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苗寨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形成了“西江模式”:政府在旅游规划、产业定位、基础设施、市场宣传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旅游企业负责景区开发经营与管理,居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旅游发展。

土生土长的苗家人侯艳江搭上了西江旅游“快车”。多年前,侯艳江把自家的吊脚楼改成了饭店,吸纳了多名本地居民就业。依托苗家特色以及多年在外务工积累的资金和经验,侯艳江的饭店经营十分顺利,受到游客青睐。“旅游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机会,不仅让我们脱贫了,还致富了。我们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景区的发展还让周边村民受益,雷山县西江镇干荣村村民李永福就是其中一员。2017年,通过政府推出的“特惠贷”政策,李永福贷款5万元作为创业资金,在西江千户苗寨附近开起了餐饮店。“我们主要经营酸汤鱼等苗家特色菜,餐馆对面就是苗寨,游客在店里可以一边享受苗家美食,一边欣赏苗寨的独特美景。开张以来,生意一直都很红火,几乎每天都有40多桌客人,即便不是旅游旺季,每天也有10多桌客人。”李永福说。

据统计,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游客接待量从2008年的78万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827.9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也由2008年不足1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74.5亿元。如今,在西江千户苗寨注册登记的各类经营主体超过了1000家,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

据了解,2008年旅游开发前,西江全村有1500多名村民外出务工,村民人均收入仅1700元;旅游开发后,外出打工村民纷纷回流,旅游收入已经成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仅2018年,西江千户苗寨村民人均收入达2.21万元,是2008年的13倍。常年在西江旅游景区务工的村民有2000至3000人,其中,西江苗寨村民有1000多人,周边村寨的约有2000人。除了旅游业,附近20多个村寨养殖业、种植业也得到了更好发展,对县域经济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西江千户苗寨的村容村貌与生活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其中,污水处理厂的修建,改善了以往污水横流、畜粪满街的现象;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提高,让苗族传统吊脚楼群得到了有效保护;“千户灯火夜景工程”的实施,提高了传统村寨的颜值。

西江千户苗寨坚持旅游发展红利与村民共享,制定出台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办法,鼓励和扶持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每年从景区门票收入中提取18%对景区农户进行奖励,让贫困群众充分共享旅游业发展成果,实现“景区带村带县”共同发展致富目标。

2020-08-17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49824.html 1 古老苗寨美丽“蝶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