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玲花 供图<全景视觉
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正是夏意来临时,天气不热不燥,憋了几个月的我,迫不及待,邀朋友一起去逛山西大同古城。素有“北方锁钥”之称的大同,位于黄土高原东北边缘,似一部史书,等待着后人去翻阅。
汽车驶进大同,映入眼帘的是古城墙,墙体厚重,堞楼威严,垛口似花边,让这座城市多了几分温婉。嗅着浓郁的古朴气息,踏着青砖铺就的地面,穿梭在时空的隧道里,走进这座城市的心脏,了解它的脾性。
逛累了,又逢饭点,古街巷道里飘起了香味,先是一种,丝丝缕缕,而后是许多种,丰富繁杂:肉味、辣味、面香、醋酸……混在一起,沸沸扬扬、浩浩荡荡,灌满了整条古巷。扑到我的鼻子下,直抵胃,人在这种情况下,对美味是无法抗拒的。
小媳妇凉粉不能算正顿饭,特色八大碗又太正式。那就吃面,在山西当然要吃面:百姓价格、实在耐饱。抿蝌蚪、剔尖、猫耳朵、揪片……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吃什么好呢?一时难以定夺。朋友说,来了大同,当然要吃刀削面。大同的刀削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堪称山西面食一绝,还上过央视呢!
抬头举目,“大同刀削面”几个鲜红的大字挂在古朴的门楣上,跟飞檐斗拱下的大红灯笼交相辉映。在古色古香里,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恍然步入古代客栈。一进门,入眼是人头攒动的食客、热情爽朗的山西妹子;扑鼻是各种香味。在气象万千里,散发着热烈而澎湃的生活气息,粗犷铿锵而又不乏温婉。
选临窗的餐位坐下,等待中,眼睛被厨师削面的场景吸引。只见师傅左手托着面板,上放揉好的圆柱形面团,右手持薄薄的弧形刀片,神情专注,面前是一口冒着热气的汤锅,嚓嚓嚓,刀落面跃,一刀赶一刀,一叶连一叶,像鱼跃龙门,又似流星赶月,空中出现一条接一条弧线,似柳叶乘风下树梢,锅里落入一条接一条的面叶,沉下翻起,像银鱼落水翻白浪,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再看师傅,不急不躁,有条不紊,似在享受。这哪里是在削面?分明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做的人陶醉,看的人也不由跟着陶醉。
削面为什么不用刀,而要用薄如刀刃的铁片?随行的朋友给我讲述了它的来历。原来,元代为防止汉人造反,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包括菜刀,十户只许留下一把,用完后还要交给蒙古人保管。有一农妇,面已和好,令老伴取刀,不料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垂头丧气,出门时,险些被一块铁片绊倒,便随手揣在怀里。回家后,农妇责备,他情急之下,掏出铁片,老妇用它切,却切不动,遂砍,结果,面居然被砍成一条一条,还蛮好吃。后来,民间经过多次改进,代代相传,就变成了今天的刀削面。
我还沉浸在故事里,热气腾腾的刀削面已端上来。白色的面条形似柳叶,又长于柳叶,中厚边薄,有棱有锋,边缘带着细碎的木耳花边,一根一根排列、交错、缠绕,却根根分明,不粘不连。面在汤汁里白如玉石,晶莹剔透,翠绿的菠菜嵌在中间,半遮半掩,似白玉中的绿絮,醒目却不张扬。肉臊子浇在面上,丸子、鸡蛋、烧肉、豆腐,携手来做佐料,末了缀以葱花、香菜。白的、黄的、绿的,在浅棕色的汤汁里,彼此独立又互相映衬,滴几滴醋,舀一勺油炸辣椒,单是如此丰富的颜色,就足够诱人。
刀削面不仅色香味美,而且营养丰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在一个瓷碗里汇聚,演绎成美食,直抵味蕾,怎能不令人馋涎欲滴?还没入口,香味已在肠胃里袅袅升起。来不及搅匀,就匆匆夹起一筷入口,口感极好。外滑内筋,软而不连,爽中带韧,连同卤汁一并咀嚼,越嚼越香,越嚼越有味。起初,我吃得斯文,一根根夹起,后来,看随行的男人们吃得稀里哗啦,满头大汗,似乎受到感染,也不由大口吃、有声嚼。满嘴香、辣、酸,够味!吃完后,口齿留香,余味久久不散。
我逐渐明白了,在山西吃面,就得这样吃,粗犷、豪迈,要吃出气势,才能与这刀光剑影、有着江湖气息的削面匹配,这刀削面的风骨才能尽显。
走出面馆,我的味觉还浸在一碗面里,还在直夸刀削面的好。朋友说,下次来大同,再到别家吃。在山西最不缺的就是面,在大同,最正宗的就是刀削面,家家面同,而浇头不同,可荤可素,每一家都有绝招,传统工艺,代代相传,让你吃个遍。
平民价格,帝王味道,乡野吃法,我记住了大同刀削面,也记住了大同。
离开大同时,我再次看了这座古城一眼,心想,那情急之下创造刀削面的老夫妇,该不会想到薄薄铁片下创造的面食传奇,会代代相传,演绎成如今的刀削面与五花八门的臊子相结合的舌尖美味吧?
有人说,所有面食的幻想,都可以在山西实现。山西刀削面,大同给你最正宗、最够味的诠释。而在古巷里吃削面,会给你穿越时空的别样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