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30日
第06版:旅游报06版

贵州遵义·苟坝会议会址

马灯照亮中国

文<唐红生

苟坝是贵州遵义以南的一个小山村。马灯是一种可以提在手上,防风避雨的煤油灯,因骑马夜行时,常挂在马身上而得名。原本不知名的苟坝,与普通的马灯结合在一起,这就非同寻常了。

时至仲夏,黔北乡村满目葱茏,“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农舍白墙的转角处,勾勒着砖红色的线条,挺拔俊秀,透出民居特有的风格。柏油马路蜿蜒在青山绿水间,人如画中行。进入枫香镇境内,路灯的造型十分别致,灯杆顶端是一颗红星,伸出的“臂膀”是一支步枪,下面挂着一盏马灯,一下子将人带进了战火纷飞的长征岁月。

苟坝已在眼前,三面高山环绕,南北长,东西窄,远远望去,呈葫芦状。在我眼里,它更像一盏巨大的马灯,静卧在崇山峻岭间。这独特的地形,非常有利于当年红军隐蔽。

清静的路旁,几段低矮的土墙上爬满了蔷薇,淡淡的粉、鲜亮的红、明艳的黄,正吐出缕缕芬芳。村口古木参天,有着400多年树龄的古树依然生机盎然、郁郁葱葱,仿佛诉说着小村悠久的历史。苟坝早在明朝就已存在,比古树还要古老。

曲径通幽,阡陌纵横,一片田园风光。花草掩映下溪水潺潺,由从村北马鬃岭脚下汩汩流出的几处山泉汇聚而成,终年不息。溪流又与村前“龙井”的淙淙泉水汇合,哗哗流向远方。“龙井”有两口,一大一小,一方一圆,十分和谐。

村中房屋多为木质结构,砖墙围护。红军医院、周恩来旧居、朱德旧居、马灯博物馆、毛泽东小道,连同墙上依稀可见的红军标语,无不镌刻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老式黔北四合院,高高的朝门,宽敞的院落,一看就是大户人家。原来这是卢氏一族的屋舍,又称“新房子”,也是当年红军长征时苟坝会议会址。

1935年3月10日,党中央在“新房子”召开会议,专题讨论进不进攻打鼓新场。会议在打与不打上争论不休,只有毛泽东坚决反对,并以不当前敌司令部政委作抗争。最后经过表决,少数服从多数,决定进攻打鼓新场,还免去毛泽东的职务。

春寒料峭,夜深清冷,人们早已熟睡。毛泽东出于对党高度负责的态度,出于对红军命运的担忧,还在苦苦思索着红军的命运,难以入眠。寂静的深夜,雾霭沉沉,一片漆黑。他提着马灯,借着微弱的灯光,在小道上向周恩来居所走去。一条只有1.5公里的路上,除了阵阵寒风,还有坚定的信念和真理相伴。最后,毛泽东终于说服了周恩来放弃进攻打鼓新场,又同周恩来一起说服了朱德。

回程中,路过苟坝附近的花茂村,村容整洁优美,朵朵睡莲浮在池塘中,月季、虞美人绽放,紫薇摇曳,繁花茂盛,正如村名。青山如黛,连绵起伏,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如絮的白云,几头黄牛正悠闲地吃着草,鸟叫声婉转悠扬……好一幅乡愁美景。抚今思昔,这正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追求真理的结果。

站在花茂村口,望着通往苟坝公路边马灯造型的路灯,不由得又想起了苟坝那盏马灯。那是盏富有深邃智慧的马灯,那是盏闪耀光辉思想的马灯,那是盏冲破暗夜、走向光明的马灯。

来到苟坝,触摸着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对那段历史有了深切的感受;对“用马灯照亮中国的地方——苟坝”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长征途中,共产党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在苟坝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马灯也因此光芒四射。走进新时代,当代共产党人接过这盏为真理而勇往直前的马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小贴士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 美食:炒洋芋、豆花面、糯米饭 周边景点:石头城、楠木渡

2020-06-30 贵州遵义·苟坝会议会址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8315.html 1 马灯照亮中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