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玉龙
据报道,今年端午节一些文博单位推出的文创产品争“奇”斗艳,但有人叫好,也有人吐槽。不少人表示,文创需要创新,但希望文创开发者能珍惜文化家底儿,避免简单蹭热度,更不要“滥用”。
文创产品争“奇”斗艳是好事,一方面可以让文博单位的藏品“活”起来,进而增加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人们多元化消费需求。无论是新故事包装老产品,还是借助老物件开发新产品,只要故事讲得精、产品质量过得硬,消费者就会买账。可以说,文创搭车端午节,推出各色产品,迎合了市场的需求。
不过,也应该认识到,文创搭车端午节须把握尺度,否则走入极端,很有可能得不偿失。正如媒体报道的,有商家打着端午节、文博旗号卖起了阿胶糕花胶银耳汤、养生粥,还有借着端午节卖体检套餐。这样的“贴牌卖货”,很难令消费者买账。诚如有的文博爱好者表示,“这种不走心会反噬‘文化’本身的。”
可见,文创搭车端午节好事更须办好。道理不难理解,文创产品要尊重文化,文创唯有守正创新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
从根本上来讲,文创是文化加创意的表现,不能只注重新奇特,而忽视应有的“文化味儿”。否则,不仅市场难买账,更有可能毁掉文博单位的名声。
文博单位追求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不应忽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更何况,文博单位特别是博物馆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教育职能,办什么展,挑选什么文物,怎么写展品说明,都体现着一种价值判断。
总之,文创搭车传统节日不能走极端。相关文博单位应该把好文创产品质量关及文化关,不能“生拉硬扯”贴牌子,更不应掉进“钱眼儿”。
在各方合力之下,迄今国内已有20多家知名博物馆开设官方淘宝店,累计吸引超千万的消费者成为粉丝,其中一半都是“90后”。这意味着,面对强大的市场潜力,文博单位开发文创产品更须恪守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