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峰 供图<全景视觉
安徽黄山是天下奇山,素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安徽的臭鳜鱼则是名扬天下的徽州名菜。臭鳜鱼闻起来臭臭的,吃到嘴里后,才发现它是如此美味。两百多年来,臭鳜鱼一直长盛不衰,人们纷纷“逐臭”尝鲜,不亦乐乎。因为臭鳜鱼的风行,在徽州甚至形成了“鱼不臭不吃”的风俗。
鳜鱼是鱼鲜中的精品,其刺少而肉多,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炊熟后肉呈蒜瓣状,如蕴玉含珠,如白莲吐艳,瓣瓣紧簇,洁白胜雪,深受食客及文人雅士的喜爱。唐朝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南宋的《梦粱录》《武林旧事》中,鳜鱼都称鯚鱼。清人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中有“鲳白鰽白鯚花香,玉筋金盘尽意尝”的诗句,想一想,都是一件美事。
臭鳜鱼又名腌鲜鱼,起源于昔日徽商行走的江湖之中。所谓腌鲜,在徽州土话中就是臭的意思。相传两百多年前,贵池、铜陵等沿江地区的鱼贩将鳜鱼运至徽州山区出售。途中为防鲜鱼变质,采用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的办法保鲜,抵达屯溪等地时,鳜鱼质未变,但表皮散发出似臭非臭的特殊气味。厨师将散发着特殊气味的鳜鱼洗净后,经热油稍煎,小火烹调后,非但无臭味,反而鲜香无比,时间久了,便成为徽菜的代表佳肴,且延续至今。
臭鳜鱼多采用一斤左右的野生鳜鱼腌渍烹制,再配以猪肉片、笋片,小火红烧至汤汁浓缩,起锅时香鲜透骨,鱼肉酥烂,美味无比。腌制后,鱼肉变得更为紧实,自然展开成百页状,只需用筷子轻轻一挑,鱼肉即整块剥落。夹上一筷子,蘸一点香辣浓醇的红烧酱汁,瓣瓣滑嫩,鲜香酥软,咸淡适中。那鱼肉虽然散发着臭味,却偏偏又是那么鲜美,让人食后口齿生香,意犹未尽,念念不忘,堪称江鲜、湖鲜、河鲜菜中之极品。
第一次吃臭鳜鱼,一行人还闹了个笑话。臭鳜鱼刚上桌时,闻着飘散在空中的阵阵臭味,大家都不敢动筷子。在当地朋友的劝说下,我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初尝时,那臭味怪怪的,给人一种鱼变质的错觉。再吃时,臭味成了一种特殊的风味,且愈吃愈美。那滋味,真的让人回味无穷。难怪医学大家李时珍将鳜鱼誉为“水豚”,认为其味鲜美如河豚。历史上,有人将其比成天上的龙肉,也说明了鳜鱼的风味的确不凡。
臭鳜鱼在烹制时要两面煎黄,这样能保持鱼肉不散,且增香去腥。此外,还需放白糖、黄酒,目的是去腥、解腻、增香、提鲜。臭鳜鱼之所以风味独特,主要是因为在湿热的气温下,蛋白质发生分解,产生了淡淡的臭味,但因为同时有少量氨基酸产生,又使鱼肉有明显的鲜味,这就是臭鳜鱼“闻着臭,吃着香”的道理。
鳜鱼名列“四大淡水名鱼”,其之所以味美肉嫩,跟它的生活习性有关。鳜鱼喜欢生活在河湖底层,白天侧卧于湖底凹坑,较少活动。夜间,鳜鱼在水草丛中四处游动,寻觅食物。其他鱼类越冬期体内积贮的脂肪逐渐消耗,而鳜鱼即使越冬,也不完全停止摄食,到了春季,桃花流水之时,鳜鱼自然而然就比其他鱼类肥美了。
鳜鱼也是寓意吉祥的鱼,鳜与贵谐音,鱼与余谐音,象征着富贵有余。因此,鳜鱼成了诗人、丹青妙手、饕餮之徒及寻常人家的心仪之物。被誉为“最后一位文人美食家”的汪曾祺十分钟爱鳜鱼,对于鳜鱼的吃法也如数家珍,“鳜鱼刺少、肉厚。蒜瓣肉。肉细、软、鲜。清蒸、干烧、糖醋、作松鼠鱼,皆妙。氽汤,汤白如牛乳,浓而不腻,远胜鸡汤鸭汤。”读他这些文字,也是一种十分惬意的享受。
臭鳜鱼对鱼的产地十分讲究,须是清水湖鱼,体重斤半为佳。此外,腌制方法也有讲究。腌制时,要根据气候决定腌制方法,夏季水腌,冬季干腌。水腌就是用盐水浸泡,干腌则需要木桶,在鳜鱼表面抹上适量精盐后放入桶内,一层层往上码,最后用重物压紧。相对于水腌,干腌工艺更复杂,口感也更佳。传统的臭鳜鱼做法还需放白糖、黄酒和猪油,无非是为了去腥解腻增香提鲜之用。
鳜鱼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维生素、钙、钾、镁、硒等营养元素,且肉质细嫩,极易消化。对于儿童、老人及体弱、脾胃消化功能不佳的人来说,吃鳜鱼既能补虚,又不必担心消化困难。再加上鳜鱼的热量不高,对于贪恋美味、又怕肥胖的女士来说,也是极佳的选择。吃臭鳜鱼,最好的搭档是一碗白米饭、一两样清新的时令蔬菜,既解腻,又可清口。从营养学角度而言,可营养互补,补充臭鳜鱼中缺乏的维生素、抗氧化物和膳食纤维。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留下的千古绝唱,也是他对徽州的向往与期盼。徽州之所以令人向往,除了美景之外,以臭鳜鱼为代表的美食也是主要原因。一边看着依山就势、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一边吃着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臭鳜鱼,足以让人不虚此行,也足以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