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道一 图<谭宗
爱上一座城市,有时候缘由可以很简单,可能就因为一种味道。在文化娱乐和湘菜火辣著称的长沙,剁椒鱼头便是这种味道的标志性存在,让人念及便口舌生津,恨不得立马来上一盘以驱“馋虫”。喜欢美食的人都知道,剁椒鱼头是湘菜系里的一道经典美食。剁椒鱼头,巧妙地融鱼头的“味鲜”和剁椒的“辣”为一体。火辣辣的红剁椒,覆盖着白嫩嫩的鱼头肉,冒着热腾腾四溢的香气。采用蒸制的方法,鱼头的鲜香被尽量保留在肉质之内,剁椒的味道又恰到好处地渗入鱼肉当中,入口细嫩润滑,带着一股清爽袭人的辣味。
单纯的美味满足的还只是口腹之欲,美食背后的文化更给人无尽韵味。剁椒鱼头这道菜,据说和近代数学家黄宗宪有关。一日,黄宗宪赶路,中午时腹内饥渴,四下又无客栈饭店,碰巧途经一户农家,便上门讨要些吃食茶水。农户两夫妻刚吃完饭,家中只剩一只鱼头,农妇就将鱼头洗净,撒上自家腌制的剁椒,上锅蒸熟,其味极鲜美,黄宗宪吃了好几碗米饭,从此,剁椒鱼头就流传开了。
很长一段时间,长沙人吃的剁椒鱼头都比较小,点单率并不高。对此,敢为人先的长沙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有一家专业做剁椒鱼头的餐厅,名为坛宗剁椒鱼头,其鱼头硕大无比,顺应“鱼头大、嫩肉多、鱼头越大越好吃”而生。剁椒鱼头在湖南本有“开门红”“鸿运当头”的美好寓意,无论是请客吃饭,还是家庭聚餐,点个大鱼头,好吃又体面,坛宗剁椒鱼头风靡全长沙,盛名遐迩。
“辣椒鱼头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所谓剁椒鱼头,顾名思义主要食材为剁椒和鱼头。坛宗剁椒鱼头之所以迅速成为“网红”,其诀窍在于以特制的剁椒和符合标准要求的鱼头为食材。湘人对剁椒的制作都有一套自己的“独门秘籍”,方法不同,口味也不尽相同。创制坛宗剁椒鱼头的戴氏一直都以自家制作的剁椒闻名。当代传人戴宗用祖传制法,只选用湘西大山上未经污染的野生红尖椒。他熟谙,天然未污染的野生红尖椒香、辣、脆,还有一种纯天然的鲜甜。经过七道工序后注入老坛,再经一段时间的发酵,成为戴氏最美味的剁椒。戴宗选取3种不同种类、不同秘制工艺的剁椒,给鲜美的野生鱼头作辅料。这3种口味的辣,辣出了湖湘儿女的绵长柔情、热血慷慨。与此同时,选用3斤以上的野生雄鱼头,既要完全熟透,又要保留鱼肉的鲜嫩韧性;既能体现辅料的完美,又能保留鱼头原始的鲜美,从腌制工艺到爆火快蒸的火候把握,无一不是精妙绝伦的技术活。
坛宗剁椒鱼头用最难能可贵的食材,加上最难能可贵的火候,配以最难能可贵的配方,必定有最难能可贵的呈现,留下最难能可贵的味道。尽管出身“草根”,但它却以独特的风味登上了大雅之堂。在2018年由湖南省政府牵头组织的“湘菜走进联合国”活动上,坛宗剁椒鱼头作为湘菜代表,被呈上联合国的晚宴,并受到联合国官员们的交口称赞。有官员称,坛宗剁椒鱼头是“放在盘子里的埃菲尔铁塔”。
坛宗剁椒鱼头能让人食出湖湘山水滋味,品出湖湘儿女情怀,忆起湖湘厚重历史,一尝之后终生难忘。《舌尖上的中国》一书有云:“中国人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异乡人最敏感的总是味蕾,一切都可以苟且,家乡的味道不能。”远在潇湘之外的游子,又是一个万物葱茏的夏季,是时候回家吃剁椒鱼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