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帮助贫困户实现“脱真贫、真脱贫”,社会各界都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近年来,“旅游”在各地的脱贫攻坚一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酒店作为“旅游”大家庭中的一员,早已从简单的扶贫资金的提供者、农产品购买者,变成了优化扶贫项目、帮助村民增收的带动者。他们的帮扶工作也从精准扶贫发展到了助力乡村振兴。本期通过三个地区的案例报道,分享近年来酒店扶贫攻坚的经验。
□ 李占刚 本报记者 王玮
新年伊始,德州夏津县苏留庄镇生态旅游区迎来当地上百位村民,他们都是冲着“送智下乡 送教入户,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培训班”系列活动来的。在他们眼中,这是山东省旅游饭店协会联合山东省派夏津乡村振兴服务队送给他们的新年大礼包。这些村民中大部分正在从事与乡村旅游餐饮、酒店、民宿经营管理相关的工作,春节临近,他们抱着“认真学一手,让游客更满意”的心情,与山东省旅游饭店协会邀请来的老师们聚在了一起。
“要不是山东省旅游饭店协会带来了专家帮助我们开发‘桑’系列菜品,我们依然还是守着宝贵的资源干着急。”夏津县生态旅游区后屯村村民田光磊告诉记者,2018年夏津县古桑树群就正式入选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桑树全身都是宝,桑叶、桑椹、桑枝、桑白皮均有丰富的药用价值。遗憾的是,当地老百姓一直未能找到端起这个“金饭碗”的窍门。“以前桑叶、桑葚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只能白白的扔掉。培训中,老师不但教我们如何将椹果、桑叶变成好食材,还教会我们如何进行宣传推广。通过参加此次培训,我们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思路。这下子,春节好吃又好卖的产品要陆续面市啦。”
在提早与山东省派夏津乡村振兴服务队了解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后,山东省旅游饭店协会让此次“送智下乡 送教入户”活动更加“对症下药”。协会派出了济南大学烹饪教授、鲁菜理论专家王茂山,济南南郊宾馆行政总厨、中国烹饪大师姜进庆、陈凡东,中国烹饪大师、中国面点大师于梅英四位烹饪师傅,以桑叶、桑椹、桑黄、桑枝等桑产品为主要食材,研发了多款适合当地农家乐、宾馆的菜肴。夏津生态旅游区前屯村村民杨清将烹饪师傅们的技艺一一记录下来,经营着一家民宿的他信心满满地说:“学习了大师们研发的桑类菜品,借村庄相邻的德百温泉旅游小镇春节庙会,可以好好给游客露一手,让大家饱饱口福,通过美食了解夏津县的文化。”
在得知夏津县苏留庄镇生态旅游区周边越来越多的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和乡村民宿,山东省旅游饭店协会还专门邀请了智库专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省级星评员孙凤芝和济南大学文化和旅游学院酒店管理系副教授、食品工程师金岩,分别从“乡村民宿客栈与农家乐经营管理探讨”和“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宿产品设计及服务管理研究”两个方面入手进行了精彩分享。
“输血”式帮扶不如“造血”式帮扶,“送智下乡 送教入户”便是很好的方法。山东省旅游饭店协会组织的这项活动已连续开展了三年,从精准扶贫到助力乡村振兴,“送智下乡、送教入户”活动分别在东营、滨州、临沂、枣庄、青岛、威海、聊城、莱芜等山东省多个地市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山东省旅游饭店协会会长何庄龙告诉记者,协会开展的所有培训都是围绕着当前乡村旅游所急需的问题展开的,包括项目规划策划、旅游产品研发、接待服务规范、经营能力提升、旅游宣传营销、文化品牌打造、经营模式创新、扶贫渠道拓宽等多个方面。
事实上,“送智下乡、送教入户”只是近年来山东省旅游饭店协会展开的乡村帮扶工作中的方式之一。旅游扶贫公益募捐、义卖饭店客房捐款、组织会员单位一对一与旅游精准扶贫村“结对子”、开启相关对口帮扶工作、发掘当地民俗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山东省旅游饭店协会充分利用自身和会员单位的资源,强化措施,精准发力,落实责任,真抓真扶,确保旅游精准扶贫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在何庄龙看来,“帮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村民吃好“旅游饭”。能够推动这项工作的持续动力是“双赢模式”。他举例道,自2016年山东省旅游饭店协会启动精准扶贫活动以来,酒店与农户有了密切接触。酒店需要大量优质食材,农户又普遍存在销路不畅,售价偏低的情况。比如像桑椹这样的农产品保质期短,销售问题一直是个难题,协会有会员单位1000多家,桑椹成熟后,协会在会员单位的微信群里一发动宣传,这家酒店要100斤、那家酒店要200斤,很快就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问题。酒店的收购价格虽然高于农户之前的售价,却远远低于中间商的市场价。这样一来,酒店节约了成本,农户增加了收入,又保护了农户种养积极性。有的酒店经过认真考察后,还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先付款后取货。这样一来,农户节省了生产管理资金,酒店保证了优质充足的货源,这样的双赢模式深受大家的欢迎。
据了解,今年,山东省旅游饭店协会将进一步推进扶贫帮困工作以及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向纵深开展,充分发挥平台与纽带桥梁作用,在文旅深度融合大背景下,探索酒店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