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随着民宿逐渐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业界对其成长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这也是为何市场一直在期待有更多更好的民宿产品出现。“虽然,通过几年的发展,涌现出了一些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民宿,但是总体来看,供给端和需求端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超出消费者预期的产品依然占少数。”近日,中国旅游协会民宿客栈与精品酒店分会会长张晓军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道出了目前民宿市场发展面临的挑战。

“过去的3年,疫情影响了民宿长期可持续经营,但也有民宿把握住了有限的商机,并随行就市作出了三类调整。”张晓军总结道,一是扩大经营范围。疫情发生后,旅游消费本地化和短程化特征的出现,让一些民宿经营者看到了商机,为了抓住这一商机,他们想方设法扩大服务外延,由经营一个院子变成多个院子,由在一个村子发展到多个村子都有项目。当然,随着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复苏,长途旅游需求的回归,这类经营者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二是不再盲目异地扩张。许多不具备大规模扩张能力的业者开始回归理性。专业运营团队的人才短缺、风险防控能力的不足、异地发展的“本地”储备不够等问题让这类业者暂时放下“野心”。当更多业者开始专注打理一门生意,市场也正在除去泡沫、减少虚假的繁荣。三是努力进行自我升级。不少民宿正在进行产品内容专题化的提升。不再做大而全的产品,而是针对细分市场推出专题服务。围绕细分市场的需求在设施设备、公区功能、餐饮服务等方面作出调整。与此同时,一些经营者开始琢磨如何通过价格组合策略提高产品的性价比。

经过市场的历练,民宿经营者开始意识到想要讨客人持续欢心,单凭讲故事是不够的,还得脚踏实地做生意。“从商业角度出发,生意人都想追逐利润的最大化,通吃整个市场,但市面上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产品。”在张晓军看来,快速发展的民宿市场已经出现了很多分支,如果经营者还抱着最简单的商业逻辑,只会碰得“头破血流”。面对这样规模化的结构性市场,唯有有意识地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特色打造,才能占得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张晓军注意到,一些民宿企业已实现了多个细分市场的成功布局。“从他们的经验来看,无外乎有实力的企业做多店、多品牌、多主题拓展;单个民宿加入集群,走横向联合之路,让一个品牌联动多个品牌,让一个院子整合其他院子,由点到院到村,形成旅游度假综合体满足不同需求的消费者。”

“民宿因其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征而独具魅力。但随着市场进入门槛的降低,设计趋同和内容趋同等问题的出现,这一魅力正慢慢消失。”张晓军认为,趋同化既是事物发展成熟的表现,也是总体缺乏活力的表现。如果经营者不进行二次创新的话,按照商品经济的生命周期来看会很快进入末期。

一些民宿经营者已经警醒,开始进行产品的再创新,包括通过寻找一些小众在地文化符号,让其在民宿空间无限放大,形成新的特色。“民宿若只想把‘住’做好是行不通的,只有在让客人住得舒服的基础上呈现美好生活方式,才有出路。同时也呼吁民宿主人要用工匠精神来打理民宿,方可持久。当然,有关部门和协会也应不断努力,引导民宿回到主题化、个性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上,让这个行业更具生命力。”张晓军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