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旅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推进旅游廊道建设已形成共识,成为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和旅游目的地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进跨区域的旅游廊道建设,既是构建旅游空间新格局、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应有之义。笔者在分析近年来我国旅游廊道规划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短板,提出优化旅游廊道建设推进机制、强化区域协作、深化融合发展路径的建议。

一、推进旅游廊道规划建设已成共识

旅游廊道是围绕某一主题或线索建立起来的、能满足旅游体验需求的、集聚各种旅游产业要素的线性空间,包括“绿道”“风景道”“遗产廊道”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旅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推进旅游廊道建设已形成共识,成为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和旅游目的地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首先,在宏观政策导向层面,国家鼓励发展旅游廊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深化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专列、旅游风景道、旅游航道、自驾车房车营地、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等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黄河文化旅游带、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列为“旅游目的地质量提升”重点工程。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继续推出一批国家旅游风景道”。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全国风景道体系,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自然风景线和文化旅游廊道”。

其次,在国家专项规划层面,支持推进重点廊道建设。《“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支持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黄河文化旅游带、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杭黄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太行山区等旅游发展”。2021-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有关部委及省级政府,先后印发《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规划》《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方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长城、大运河、黄河、长江等全国性的大尺度廊道,2019年以来已纳入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范畴,出台了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

再次,在地方发展实践层面,旅游廊道建设热潮涌动。近年来,多数省份相关规划均将旅游廊道作为构建旅游空间格局的重要内容。江苏提出,构建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扬子江世界级城市休闲旅游带、陆桥东部世界级丝路旅游带“两廊两带”。浙江提出,打造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名城—名江—名湖—名山—名镇—名村”国际黄金旅游线;高质量建设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文化旅游带。安徽提出,全省以“三纵三横”旅游发展轴带为骨架、旅游廊道和旅游环线功能串联,推进一批跨市域旅游廊道建设。陕西提出,建设秦岭生态文化旅游廊道、黄河文化旅游廊道、长征红色文化旅游廊道、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廊道“四廊”。四川提出,高标准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长征红色旅游走廊、西南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茶马古道历史文化走廊“四大走廊”。河北、山东、甘肃等省区市也以廊道构建理念规划建设特色文化旅游带。

二、跨区域跨领域合作建设旅游廊道渐入佳境

在旅游廊道建设中,不少省份坚持一体化理念,以政府主导带动区域合作,以市场主体整合资源品牌,以多元融合优化发展环境,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注重以细化方案推动规划落地。四川省和重庆市围绕落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两省市层面及沿线地区制定一系列《实施方案》,签订一系列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建设。浙江省和安徽省在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框架下,聚焦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的交通共联、生态共保、产业共促、民生共享,制定文旅合作实施方案。在省域廊道方面,浙江省2019年就印发《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并出台“四条诗路”《三年行动计划》;江苏省制定“两廊两带”建设4个《实施方案》,推动规划落地落实。

二是注重以政府主导带动区域合作。跨区域是旅游廊道的一大特性,大型廊道更是跨省域甚至是跨几个省级行政区,因此政府主导带动区域合作的特征也较明显。比如,为协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2020年四川省和重庆市就组建了专项工作组联席会议组织架构,并建立了专项小组机制、联合办公机制、联席会议机制、信息通报机制,每年联席会议研究审议年度工作方案和重点项目实施方案。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后,两省市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呈现出文旅主管部门、事业单位、文旅协会及企业深度交流合作新格局,两地签订文旅战略合作协议86份,成立文旅推广、文旅企业、非遗保护等合作联盟27个,推进实施了一批“两地联建”重大文旅项目。

三是注重以市场联动整合资源品牌。发展较好的旅游廊道都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加强资源和品牌整合,协同推进旅游目的地建设。比如,随着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纵深推进,川渝两省市发挥各类联盟作用,行业企业深化合作,品牌联动营销更加活跃,一体化市场体系基本形成。特别是成都与重庆联合推出系列双城精品线路,给予对方游客景区景点和酒店民宿优惠,“一趟行程、双城同游”成为境内外众多游客的选择。2024年春节8天假期,成都A级景区接待游客1103.8万人次、重庆130家纳入监测统计的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068.5万人次,双双跻身携程、飞猪等多个平台发布的“国内十强热门旅游城市”榜单。

四是注重以跨界融合优化旅游环境。旅游廊道往往集生态、交通、文化、经济等要素于一体,各地注重挖掘文化遗产、红色资源、民族元素、自然生态等特色优势,推动文化、生态、交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部分省市在旅游廊道建设上坚持多方发力,优化文旅发展的营商服务环境。比如,杭州市与黄山市以新安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共保为牵引,推进杭黄廊道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渝等市实行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区域的文化旅游市场一体化执法协作。河北依托现有立体交通网络,打造六大“快进慢游”旅游廊道交通网;山东出台旅游交通网主骨架布局规划,建设五大主题旅游风景公路廊道。

三、坚持问题导向,优化旅游廊道建设机制与路径

从总体上看,我国旅游廊道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在跨区域的大尺度廊道建设中,涉及的跨行政区体制机制、利益格局、资源要素配置如何协调,还需要深入探索实践。一些旅游廊道建设还存在“三弱”现象:一是协作推进力度相对偏弱。各地在前期对争取廊道列入国家和省级规划都比较重视,但在列入规划后合作共建和协作推进有所滞后,部分廊道还停留在概念上,有的虽然印发了规划文件,但实质性具体政策措施少,各自为政、分散发展等现象仍然存在。二是市场主体参与广度相对偏弱。一些廊道的政府之间、文旅部门之间互动频繁,联席会议开了不少、合作协议签了一堆,但在有效调动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推动沿线实质性深度合作方面,还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三是资源品牌整合深度相对偏弱。一些廊道整体形象不错,但各自优势资源共享意愿不强,区域合作交流形式简单,项目深度合作不够,没有形成品牌溢出效应和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

基于现状和问题分析,笔者对深入推进旅游廊道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定战略目标定位,更加健全协调推进机制

列入国家和省级规划的旅游廊道,基础条件好,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禀赋高,目标定位明确。应坚持廊道战略定位和区域协调理念,整体谋划、统筹规划、一体部署、合作共建,按照“部门协调、省市负责、区县抓落实”方式,推动规划实施。要建立多级联动机制,省市县三级联动,建议由旅游部门牵头,文化文物、交通运输、发展改革、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园林等部门参加,并吸收相关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参与,构建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同时,要坚持在国家大局下行动。比如,杭黄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分别是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

(二)坚持政府主导发力,更好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推进旅游廊道建设,政府在专项规划编制、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安排、重大体制创新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应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积极推动行业企业深化合作。可通过构建区域性合作联盟,完善沟通机制,在资源共享、产品共建、客源互送等方面相互协同联动,形成“资源联合开发、产品联合打造、市场联合开拓、行业联合监管”的协同发展格局。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步推进需求侧管理变革,探索资源整合路径,推动文化和旅游业态、品牌、市场、服务、交流推广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市场认同、旅游者共情的文旅融合IP,打造网红景区和打卡地,构建旅游产业集群。

(三)优化宣传推广策略,更加注重品牌塑造

如何使廊道从“散装”变为“整体”,就要坚持“一盘棋”,建好信息共享平台,构建文旅宣传推广和品牌营销体系。要重视整体形象塑造和形象推广,整合沿线省市县三级媒体资源,实施政府主导、企业联盟、文旅融合、媒体跟进的“四位一体”宣传推广策略,用统一的宣传口号、统一的标识、统一的风格、统一的服务质量向旅游者清晰传递一致信息;加强具体旅游产品营销,沿线省市县可运用多种营销手段,将文旅产品和精品线路一体化整合营销。将沿线已经成熟的旅游品牌一起融入廊道统一品牌,是一个需要破解的难题。为此,一要加强元素整合,可将沿线符合廊道定位的元素整合起来,不求全面,只求精练;二要优化解说系统,将廊道独特元素统一于共同主题之下,通过统一解说系统为游客讲述廊道故事;三要加强品牌运营,如注册廊道旅游品牌及其子品牌,对沿线景区、演艺场所等实行品牌特许经营。

(四)坚持文旅深度融合,更好推动多元联动发展

旅游廊道往往是集旅游、文化、生态、交通、经济于一体的复合型廊道,要坚持以“生态廊道”建设为本、以“交通廊道”建设为基、以“文化廊道”建设为魂、以“产业廊道”建设为用,贯通联动,串珠成链,深化文化、生态、交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当下游客的旅游方式和选择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游客已把体验文化作为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首要因素,旅游廊道建设要积极顺应这种变化,以文化引领旅游发展、以旅游促进文化繁荣,特别是要注重文化遗产、文物资源、地域文化元素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深入挖掘独特资源禀赋,优化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及古城古镇古村的旅游服务,丰富旅游场景,打造文化内涵丰富、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

(五)创新完善支持体系,更加注重优化综合环境

聚焦交通共联、产业共促、生态共保、民生共享等重点领域,加快构建廊道绿地生态、交通通达、公共服务等系统,建设国际化旅游标准体系、旅游集散体系、智慧旅游体系。突出做好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廊道基础配套设施联动建设,构建“快进慢游”交通服务网络,支持廊道沿线重点旅游市县乡村及景区景点开通旅游观光客运线路,提升通达水平。二是顺应旅游业发展趋势,提升自驾游和自助游服务体系,推动建设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完善交通节点设施旅游服务功能,完善廊道旅游标识系统,优化旅游服务环境。

(作者单位分别为:杭州市社会科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