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的通知》,对开展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进行专题部署,明确“十四五”时期将试点建设3至5条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文物主题游径,有利于文物保护与利用,让文物更好地活起来;有利于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增强旅游的历史文化底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北京文物资源富集,城区交通压力大,开发建设文物主题骑行游径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和较好的样板作用。
一、高标准建设北京文物主题骑行游径是势所使然
文物主题旅游,地利居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体育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和体育融合发展,契合北京“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城市发展定位。北京文物主题骑行游径建设,是文旅与体育融合发展的创新之举,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扩大北京的国际影响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22年10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各区政府、经开区管委会推出了21条“漫步北京”文旅骑行主题线路,引导游客用绿色方式感知北京、漫游北京。以“最美中轴,品味古今”主题线路为例,途经永定门、先农坛、正阳门、故宫角楼,整条线路展现中国古人“居中而治、以中为尊”的理念,也串联起众多文物古迹。笔者建议开发建设“8+”名人故居文物主题骑游线路,北京“8+”名人故居联盟中的8家名人故居包括宋庆龄故居、李大钊故居、北京鲁迅博物馆、郭沫若纪念馆、茅盾故居、老舍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和梅兰芳纪念馆,具备开展文物主题旅游的良好条件,而且他们都在北京主城区,开发建设文物主题游径颇具地利优势。
骑行绿色旅游,大势所趋。文物主题骑行旅游作为休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健康、低碳、绿色可持续的特点,符合北京文化建设要求和碳中和环保理念,既有一定的文化高度,又顺应新的消费趋势,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项可以全民参与、全程体验的休闲旅游活动。北京市在发展文物主题骑行游径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和自行车文化,并将共享自行车、自行车骑行技巧、骑行法规、车辆维修等方面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引领骑行绿色旅游发展。
扩大旅游消费,盘活经济。过去三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旅游产业链处于半停滞状态。今年以来,旅游市场补偿性、报复性需求短期集中释放。今年国庆假期北京接待游客1187.9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48.9%;其中外地来京旅游人数503.6万人次,同比增长167.5%。国内旅游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是盘活经济的重要生力军。北京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鼓励旅游者选择行程、时间相对自由的骑行旅游,有利于提升旅游者的满意度,释放消费潜力,助推北京旅游发展。
二、北京文物主题骑行游径建设面临的问题
北京“8+”名人故居联盟成立于2000年,由宋庆龄、李大钊、鲁迅等十余位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历史人物和文化名人的故居博物馆组成。“8+”名人故居是北京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名人故居,为研究近现代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也是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亲子旅游和青年旅游的重要目的地。“8+”名人故居集中在北京主城区,存在着位置散、停车难等问题,利用骑行游径将其串联成线,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主题游径,既可以解决旅游交通难题,又能提升名人故居的文化浸润力和影响力。
以“8+”名人故居为主题的文物骑行游径可以设计多条线路,较为经典的线路可以西起李四光故居,东至茅盾故居,依次经过徐悲鸿纪念馆→宋庆龄故居→梅兰芳纪念馆→北京鲁迅博物馆→李大钊故居→老舍故居,全程约30公里。游客也可以选择从茅盾故居向西骑游至李四光故居,还可以根据革命历史人物和文化名人故居进行细分的专题骑游。开发建设“8+”名人故居文物主题骑游线路,对文物主题骑行游径建设具有较好的样板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线路安全保障、文物资源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骑行线路的安全性与舒适性有待提升。近年来,北京绿色出行理念逐渐形成,但就骑行环境而言,远未达到让骑行者易骑易游的程度。城区骑行道路狭窄,缺少骑行专用道,多种交通工具相互干扰的问题仍然存在;机动车非法占用骑行车道、非机动车横穿马路的现象屡见不鲜,骑行线路安全问题还比较突出。另外,就骑行配套设施而言,大量共享单车在为大众提供用车方便的同时,也存在城市停放点设置不友好等问题,而且也没有规划设置可供骑行者休憩的自行车停靠点,骑行舒适性不高。
其次,文物资源的文旅融合发展与文物主题骑行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以文物资源保护为要,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当利用,特别是进行旅游化利用,是文物活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基础。目前,有些文物单位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不愿承担文旅融合可能产生的文物安全风险、人员管理风险等,对文物主题旅游兴趣不大,对文物主题游径设计自然也缺乏热情。以“8+”名人故居为例,各管理单位面临着故居房屋修缮难度大、旅游利用易破坏其原有风格使故居的还原程度降低等现实问题。同时,目前的举办文物展览、接待中小学生集体参观等任务已使各管理单位的工作量几近饱和,开展面向一般大众的文物主题旅游,不仅要改进文物管理和预约系统,还涉及停车管理、人员出入管理、参观路线管理、安防管理、文创产品管理等诸多方面,有些问题已超出名人故居管理单位的责任范围。要高效推进名人故居的文物主题骑游项目,就需要对上述各方面进行统筹协调,以匹配骑行游客的综合性需求,提高旅游者的骑行满意度和旅游满意度。
最后,文物主题旅游尚待进一步推进。目前,各文物管理单位的文旅融合主要集中在本单位的旅游化利用上,包括向旅游者开放展览和提供讲解服务,以及开发文创产品等,相关文物单位联手进行文旅产品开发还不多见。“8+”名人故居联盟可以说走在了文物管理单位相互合作的前列,而目前这种合作主要体现在联展、研究、宣传等方面,与文物主题游径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另外,当前旅游者对文物主题旅游的需求度不断提高,同时旅游方式也日益多样化,既有对某一博物馆等文物主题的深度旅游,也有对一系列文物资源的线路性旅游,这其中文物主题骑行游径最具操作性,最容易实现。目前,“8+”名人故居联盟还没有形成品牌性的文物主题游径产品,基于骑行的文物主题旅游线路安排也还没有提上日程。由此可见,文物主题骑行游径建设任重道远。
三、推动北京文物主题骑行游径建设的建议
(一)优化市内骑行环境
加强城市建设中对自行车道的规划设置,软件方面包括设置自行车转向等待区,实现十字路口一次转弯,以及规划若干条文物主题骑行游径等;硬件方面包括对现有自行车道进行改造升级、拓宽市内自行车道,并加装护栏,实现与行人和机动车的分流,等等。同时,实施道路亮化工程,通过建设和增加路灯提供夜间照明,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并增加旅游者夜间骑行的安全和便捷性。此外,加强城市绿道建设,对具备条件的现有骑行道路实现绿植全覆盖,既提升骑行的安全性,又提高骑行的舒适性。优化城市骑行道路的铺装,可以在景区附近的自行车道上采用涂鸦等形式进行文旅宣传,增强景区的可辨识性,强化骑行主题,并提升骑行游径的娱乐性。为了更好地服务骑行旅游者,建议设立公益性或企业运营的骑行旅游者服务中心,提供休憩、车辆维修、骑行路况预览、信息咨询等服务。同时,可以设立骑行公会,为来京骑行的旅游者提供车辆租赁、骑行导航、辅助组团等服务。
在政策层面上,可以充分发挥奖惩机制的作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民间公益组织进行首都文物主题骑行游径的宣传开发。对网络共享单车平台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增加市内停放自行车位置和京内公共自行车数量,方便人们更容易地选择骑行出游。此外,还需要对公共交通法规中有关骑行的规定进行改善修订,确保自行车行驶中的优先路权,并对违反道路安全的行为加大惩罚力度,逐步优化市内骑行环境。
(二)推动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推动文物主题骑行游径建设,开展文物系统性保护工作至关重要。要推进重点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整体保护,在对文物及相关旅游景点的改造修缮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原有风格不变,将文物保护管理和综合利用进行统筹规划,如,针对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空间分布集中的区域,要提高区域整体保护和活化利用的空间管控要求,同时考虑旅游者参观的交通便利性,并适当引导自行车骑游。可设立文物保护宣传骑行队,不定期通过骑行的方式进行文物保护宣传。骑行队员可以穿着统一的服装,悬挂宣传标语,向路人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以科技助力文物主题骑行游径建设。一方面,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在北京文物保护领域的运用,保证文物安全的同时,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另一方面,整合文物主题骑行游径附近的旅游资源,包括但不限于联动预约景点、骑行酒店、车辆服务、骑行餐饮等,为旅游者提供一站式的文物主题骑行体验。通过互联网,将旅游联动预约机制融入文物主题骑行游径建设中,让旅游者可以在平台上一键预约线路内景点的门票,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行程安排、住宿餐饮等。同时,平台也可以为骑行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例如专业骑行方案、高端定制骑行、私人导游等。让京内文物跟随智能骑行真正“动”起来。
(三)打造北京文物旅游主题IP
相关部门应将文物主题旅游作为北京旅游发展的重点方向,以政策为导向,积极推介文物主题旅游。建议通过建立文物主题旅游会员制机制,增加大众文物旅游消费的黏性和机会,保持文物旅游景区热度和人气,线上线下同步推进,打造专属于北京的文物旅游主题IP。
有关方面可不定时组织北京文物主题的宣讲工作和赛事活动,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在游径沿线设置文物展示点与文化展示牌,强化文物主题骑行的同时增强骑行过程中文化感知的连续性。在OTA平台上推出面向公众以及针对中小学生等特定人群的文物主题旅游产品和线路,提高文物主题骑游的知名度。同时,通过配合文创网店等形式,打造专属的文物宣传创作团队,利用“抖音”“小红书”“微博”等平台推广文物主题骑行,为目标旅游者提供真实有效的旅游指导与旅游内容推广,培育属于北京的旅游品牌。
针对中小学生设计优质研学课程,让文物主题骑行走进校园。在校内设立VR文物主题骑行教室,配备头戴显示器和室内骑行台,通过VR技术再现文物景点,将虚拟骑行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实地开展文物主题骑行,让他们近距离感受北京文化气息,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提升认知思维、审美素养和综合文化素质,深刻感受城市文化内涵的核心。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