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如意甘肃> 全域旅游>

近日,首届渭河文化伯夷叔齐文化论坛在甘肃渭源举行。此次论坛是第五届渭水文化旅游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汇聚渭源,进行智慧和观点的碰撞、思想和精神的交融。

首届伯夷叔齐论坛 罗赟鹏 摄

“渭源县要利用渭河发源地的优势,打造渭河文化研究基地,发展渭河文化旅游,弘扬渭河优秀传统文化……”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宝通说。

“渭水流域是仰韶文化玉器使用的核心区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天恩在题为《仰韶文化玉器的再认识》的主旨发言中说。值得一提的是,张天恩还在现场发布了陕西临潼芷阳遗址前不久考古出土的老官台晚期白玉环(距今约7000年),为2002年在渭河峡关桃园遗址考古出土距今7200年的白玉环提供了佐证,也有力地证明距今7000前,渭河流域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玉器加工技术。

“渭河流域有非常丰厚的、历史悠久的玉文化。它的玉器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云辉在题为《关中地区渭河流域史前至汉代玉文化大观》的主旨发言中说。他还通过对大量史前玉器及商周时期玉器的介绍和解读,证明渭河流域是玉文化、玉料交通主要要道。

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冯玉雷在题为《玉文化在渭河经济带创意发展中的驱动作用》的发言中说:“渭河与洮河都是齐家文化的核心区域,渭河、洮河等黄河支流与母体一起形成了夏朝向西开放的‘文明之轴’……”他认为,渭源处在洮河流域和渭河流域交通的枢纽位置,能够与临夏等地协同合作,在渭河经济带创意发展和甘肃玉文化考古遗址公园群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河海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唐震、宁夏大学特聘研究员屈文焜、陇学文化研究院院长连振波等专家学者依次作主旨演讲及论坛交流发言。

沿着渭河而行,两岸灿烂的文化不由让人驻足神往。渭源最早称首阳县,《史记·伯夷列传》记载,商末周初,顾竹国王子伯夷、叔齐互让君位,不食周粟,采薇隐居饿死于首阳山。

作为竹氏家族孤竹先贤的嫡系子孙,中华竹氏文化研究院河南省固始县竹氏家族宗亲会《贺信》中说:“首阳山是孤竹先贤伯夷、叔齐‘西山采薇’‘埋葬忠骨’的清圣之地。竹氏家族作为孤竹先贤的嫡系子孙,我们感到十分荣耀。”

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崇尚伯夷叔齐的高风亮节,孔子、孟子、司马迁韩愈等评价其“圣”“贤”“仁”“义”。

中国孤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东方德源伯夷叔齐文化史话》作者宋海斌说:“传承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甘肃省政府文史馆研究员高亚芳说:“渭源县争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先行区和示范区具有潜力和自信。”

甘肃省政府参事雷紫翰、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白晓霞、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董国俊、白银市作协秘书长王承栋、定西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朱红霞、定西市音协副秘书长张春园、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张润平等专家学者作主旨演讲及论坛交流发言。

台上学者畅谈古今,交流思想。

台下听众聚精会神,时有所悟。

渭源县委书记包世权说:“渭源县围绕‘渭水’‘渭河’‘渭源’,深度挖掘源头文化、非遗、长城文化等,渭河文化的内在价值不断升华、传承弘扬有序推进。这使更多朋友了解渭河文化、厚植文化底蕴、守护文化血脉,加速推动渭河文化的根和魂走出秦陇、走向全国。”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要把渭河文化、黄河文化联系起来,把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贯通起来,把历史基因和时代精神融合起来,深化研究阐释,拓展传承载体,建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