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动态>

伴随着闽南地区传统音乐南音的旋律,舞台之上,演员用手指牵动悬丝,“指挥”泉州提线木偶在卷轴上一笔一划写下“两岸一家亲”;舞台之下,熟悉的旋律传递着乡音乡情,十余名台湾同胞围在舞台两侧久久不愿离去。这一幕,发生在“情系福建 茗香两岸——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闭幕餐叙的现场。

嘉宾在台品樱花茶园合影 杨丽敏 摄

由中华文化联谊会、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情系福建 茗香两岸——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日前在福建举办。8天时间,两岸百余名文化、旅游、传媒等业界代表心更近、情更浓,先后走进福州、南平、龙岩、泉州等地,开展以茶为媒的寻根之旅,交流两岸文旅融合发展经验。

以茶为媒

福州茉莉花茶、南平武夷岩茶、龙岩漳平水仙、泉州安溪铁观音……秋茶上市的时节,台湾嘉宾一路赏茶园、行茶径、品茶趣,一缕缕茶香抚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更见证着两岸茶人割舍不断的情缘。

嘉宾在武夷山市五夫镇行朱子礼 杨丽敏 摄

赏武夷丹山碧水,品正山岩骨花香。这缕独属于武夷岩茶的香气,台湾茶道老师赵崑秀曾经寻找了近20年。20世纪90年代,由于台湾的武夷岩茶数量稀少,她专程前往东南亚寻茶。五六年前,赵崑秀跟随茶农来到南平武夷山,在花费两三天时间转过一片又一片茶场后,赵崑秀终于找到了心中的“茶滋味”。“此茶只应天上有”,此后,赵崑秀便有了到武夷山选茶的习惯,一享专属于茶人的快乐。“喝茶是一门可以与人分享的艺术,好茶要一口一口品,每一口的感受都不同。”在赵崑秀的手机备忘录中,细细记录着每泡好茶的滋味,她也会在授课时要求学生记录品茶感受。在赵崑秀的感染下,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正成为连接越来越多两岸茶人的纽带。

武夷山大王峰 杨丽敏 摄

同样因茶与大陆结缘的还有沏茶林国际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台湾茶协会常务副会长邱国雄。乘车在武夷山市的街头穿行而过时,他忍不住感慨,“这里的变化太大了”。

邱国雄是武夷山的“老朋友”,20世纪90年代,便与家人慕名从台湾来到武夷山寻茶。此后,他几乎每年都与家人故地重游,也见证了武夷山三姑度假区“从小变大”。“武夷山的城市发展与大陆经济发展进程息息相关。”望着不远处的大王峰,邱国雄回忆,当年从厦门到武夷山需要3天时间,而如今,乘坐高铁仅需3个小时。斗茶、茶文化论坛、茶产业联盟……20多年来,邱国雄以茶为媒,足迹遍布四川、北京、云南等地。“希望今后能与更多大陆茶人一起慢慢品茶,一起聊一聊合作机会,也期待未来茶产业能与更多产业跨界融合交流”。

“我们和台湾乡亲一起来看你了。”在群山环绕的龙岩漳平永福台品樱花茶园中,福建漳平台品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东庆迎来了一群台湾老乡。“高山云雾出好茶。”望着眼前层层叠叠的千亩茶园,谢东庆介绍,永福地理气候、所处纬度都与台湾阿里山相近。20多年前,家住台湾南投县的谢东庆在此种下第一株台湾高山茶苗,创立了第一家台资茶企。此后,台农纷至沓来,漳平也有了“大陆阿里山”的美誉。

这片千亩茶园,如今已成为两岸民众共同的“致富园”。茶园周围分布着当地村民开办的民宿。谢东庆介绍,茶产业步入正轨后,他借鉴台湾观光农业经验,陆续从各地引进各种樱花8000余株,套种在茶园道路两旁或梯田山坡间隔处。每年樱花盛开的季节,茶园便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我们立志把樱花茶园打造成两岸最靓丽的生态园区,也希望通过樱花茶旅带动乡村旅游及地方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同根同源

一方水土养一方茶,不同的地域环境滋养了不同的茶香底蕴。人亦如茶,本次活动中,台湾嘉宾跨越海峡来品茶,寻找文化基因中的“山场香”。

嘉宾在土楼前合影 杨丽敏 摄

永定土楼振成楼内,第4次参加“情系”活动的新竹县花灯文创协会理事长蔡荣光听得仔细、看得认真。“新竹是台湾客家县的代表,提起新竹,大家就会想到客家人。”身为客家人的蔡荣光介绍,在新竹,光是仿土楼建筑就有10余栋,“即使远在台湾,也要用土楼标识我们是客家人,这展示了我们心系家乡、心怀故土的情感。”蔡荣光认为,“情系”活动已成为台湾各界人士相互交流的品牌活动,许多朋友通过“情系”活动与老友重逢。希望未来持续提升活动品牌,吸引更多领域人士加入。

游子归乡,难以割舍的是数百年家族传承的乡愁。在驶离泉州安溪的大巴上,唐龙艺术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国威用自由转换的东北口音与台湾腔展示着他与大陆的深厚情缘。“来到祖先生活过的地方,想象着祖先当年的生活,一起唠唠嗑儿。”祖籍安溪的李国威在当地参访期间,留下了两三百年前首位到达台湾的祖辈的姓名,希望将来能回到安溪“寻根”。李国威于1989年跟随父亲到北京举办画展,此后数十年,他的足迹遍布甘肃、山西、河北等省份,长期从事文化和旅游交流工作。“不光是联谊和交流,更希望双方建立合作关系,这样两岸交流才能走得更长远。”李国威介绍,他组织主办两岸交流活动,就是为了鼓励两岸人士坐下来、聊一聊,共同寻找合作机会。

嘉宾合影 杨丽敏 摄

不仅仅是建筑和乡愁,两岸还有同根同源的美食文化。因为懂吃、爱吃,台湾美食家朱振藩设计了部分儒家菜中的菜品。2011年,他首次来到大陆,寻访在古籍、地方志中记录的美味。此后十余年里,朱振藩数十次到访大陆,开展“舌尖上的寻根之旅”,并出版多本美食书籍。天南海北的各色美食跃然纸上,也因为美食,朱振藩在大陆招收了多位慕名而来的“弟子”,建立起与大陆更深的联系。“今明两年,我有5本书将在北京出版,希望进一步促进两岸文化和美食交流”。

嘉宾合影 杨丽敏 摄

烤冷面、煎饼果子、淄博烧烤……第一次来到大陆的台湾“90后”青年施伃对这里并不陌生。

“小时候,我们的课本里就有客家土楼,当时就觉得很酷,如今终于在大陆亲眼见到了。”施伃介绍,在台湾,很多道路以大陆省份命名,例如甘肃路、陕西路等。如今,互联网架起了台湾年轻人与大陆的“连心桥”。参访期间,“冲浪达人”施伃品尝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我们很喜欢看大陆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我本人就是《欢乐喜剧人》的粉丝。”施伃坦言,作为相声“发烧友”,她期待今后有机会去天津听德云社的相声。

互融互通

心走近了,海峡便是咫尺。一路行,万千情,8天时间,两岸情谊也如茶叶发酵一般,愈发芬芳浓郁、香高味醇。

嘉宾在泉州洛阳桥合影 主办方 供图

福州三坊七巷、南平武夷山、龙岩永定土楼、泉州洛阳桥……当欢声笑语在耳畔回荡,再次行走在大陆的山水之间,花莲县观光协会总干事廖建智回想起从事导游工作时的忙碌时光。“大陆游客喜欢到台湾旅游。”时隔多年,他仍然记得一位大陆游客在花莲第一次看见太平洋时如孩童般的欣喜。今年8月,他专程前往河南参加经贸交流会,希望与大陆同行建立更多联系。“两岸旅游景点的风光各有特色,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更能让两岸民众在旅行中进一步加深彼此的了解。”廖建智说。

“希望以后能来大陆高校的旅游专业教书。”在台湾高校授课16年的台中市旅行商业公会秘书长、侨光科技大学观光系助理教授赖燿村表示,台湾与大陆,语言相通、民俗风情相通,希望两岸旅游业人士进行更多交流,共同推动两岸旅游业的发展。今年以来,赖燿村已3次来到大陆,与同行进行交流,“安徽、河北、内蒙古……”赖燿村打开微信,滑动好友列表向记者介绍自己已对接的地接社。“大陆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期望未来两岸旅游业界联手开发更多新点位和新线路,加强互融互通,进一步实现合作共赢。”

嘉宾在福建博物院参观 杨丽敏 摄

“过去,茶叶在对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未来茶叶可以成为大中华地区相互沟通的纽带。”《旅读》杂志社总编辑张芸曾经执笔一篇以万里茶道为主题的封面故事,如今再次进行以茶为媒的发现之旅,她更加感受到茶叶的珍贵以及对推动和平交流的重要作用。“旅游是了解另一块土地以及当地文化最直接的方式,要在旅行中打开心灵、迈开脚步,真正在当地生活中感受当地文化。”张芸期待未来两岸旅游媒体能在图片版权、互派采编人员、内容授权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

嘉宾参观泉州古城 主办方 供图

漫步泉州古城,远望东西塔,听着儿时的乡音,出生于泉州惠安的台南艺术大学前任校长黄碧端坦言,有些“近乡情怯”。“两岸文化一海之隔,其实是一脉相承。”在黄碧端看来,从乡愁到重逢,再到如今互动交流更加频繁深入,台湾同胞与大陆的情分没有断过,两岸同文同种,要在文化领域促成更多交流与合作,“和平、友善与融合是两岸民众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