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倘若仓颉手执巨笔,蘸满千年浓墨,以九州为纸卷,潇洒落毫走龙蛇,排出一个气势澎湃的大字,那一定就是长城。

瞻顾历史,从西周到如今,风烟扯掉长城的墙尘,却不曾压弯它的脊梁;睹瞰大地,由西至东的一弧蜿蜒宏线分外闪耀,凝聚着民族文化的光芒。居庸关、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金山岭,在北京的这幅平原上,长城的故事与精神依旧波澜壮阔。

或许你曾听过,曹邺伫立长城时的那一句“何当生燕羽,时得近雕梁”,诗人观仰长城,仿佛因为魁伟之风才让国家英雄辈出;或许你曾见过,吴冠中笔触下的长城,律动的姿态尽显连绵之形,让人直以为是巨龙图腾的水墨化身;或许你曾唱过,“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民族的壮志豪情寄托在歌词曲调中,众口齐歌,赤子心随之愈加坚定。辗转千百年,长城风骨如一,以诗词、画作、歌曲的形式流传后世,使后辈也有机会和前辈对话,触摸时光的脉搏,感知彼此的心跳——国家文化就在这静水流深般的你来我往中鲜活而灵动起来。可以说,长城本就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象征,保护长城也就意味着传承中国文化。

据称,北京段长城坐落着多座敌台,星辰一般罗布于广袤大地,长城则如同一匹驼金色的丝绸,包裹住每一枚散落的星,让这些敌台既不失其魅力,又共同点缀了长城。众所周知,长城始建成时的主要功能在于抵御其他民族的侵袭,但是随着单于和亲瓦当、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等文物的出土,人们渐渐产生了这样的遐想:与其称长城为军事护盾,倒不如把它视为民族文化交融的屏障。

站在居庸关口,游客似乎可以听到敦煌的风声攀上耳旁低语;慕田峪穹顶的圆月也在朗照着临洮的每一户人家,月光在窗台留下琥珀纹路;细心分辨下,司马台的空气中也萦隐着来自新疆的葡萄甜香。原本作为军事战备的长城,在人民的实践中逐渐演变成了和平与友好交流的见证者,不得不说,这不应该算作历史的手偶然创造的奇妙巧合,而是时代巨轮的前行路上必将刻下的履迹。

1971年,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代表团向联合国回赠了一份带有长城图案的礼物;2022年,第二十四届冬季奥运会将在北京的冰雪季开启,“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在古老长城上空旋彻。五十一年的时间距离见证了长城的变迁,更丰富了长城的文化含义,但无论如何改变,长城始终是中国在世界的文化象征,赋予中国人盎然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忠诚与强韧点燃了国人的坚定信念,一代代古人守卫家园的夙愿炽热似烽火,乘“东风”破险浪,凭“北斗”西北望,故土无恙全仰赖于斯。

团结与勤劳擎举起民族的奉献精神,引领劳动人民建造长城、大明宫、故宫,派“神舟”去追逐远方的骄阳,遣“天问”去求索传说的扶桑。

自信与开放掩埋了人民的卑弱心理,因为有长城,我们可以站在崮堠的最高处,平视金字塔尖和空中花园,与他国文明坦荡拥抱、昂首交谈。

良善与乐观莳植了同胞的博爱品格,长城上演的战争消泯于雾霭,和平互助才是光明的战利品,长城隔绝的是分歧和偏见,爱则是永恒通行证。

1952年,中国政府在居庸关、八达岭和山海关组织了新中国第一批长城保护维修工程,在相近的历史节点,因动荡而流失海外的国宝开启了归家的漫长旅程,受战乱严重损害的文物逐渐得到科学修护。时至今日,2021年8月,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近日印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全面提升长城的文化感染力和号召力。相应地,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早已迎来新纪元。“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样式雷建筑图样、三星堆青铜神树、云梦睡虎地秦简……无数国宝级文物的出土和回归昭示着,以长城为代表的文化瑰宝面临的是灿烂的未来。原创文史类节目的热播,文创产品受到持续关注,年轻力量的注入,可以说,长城屹立不倒,文化赓续不绝。

长城与“传承”的发音相似,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居庸岭风达八方,司马台月沐金山。

文化新颜承旧传,长城未老魂不散。

起步于荒漠,长城阻挡住黄沙,养育了郁盛的文化绿洲,青芽蕴藏着穗果的丰收。创新的故事一次次登上长城的舞台,新老的交融恰如当初民族文化紧握的手,透过掌心传递给彼此生命的温度。八达岭的风可能会吹红游人的脸颊,却寒凉不了长城文化的薪火,更刮不乱传承路上的脚步。

Document